/有獎讀書,請從公眾號菜單進入/
說到《水滸傳》中的英雄好漢,魯智深應該是口碑最好的。魯智深名叫魯達,是天孤星轉世,在梁山排名第十三,是梁山步軍第一頭領。魯智深一生行俠仗義,深受大家的喜愛。令大家感到惋惜的是:在梁山軍剿滅方臘之后,在毫無病癥的情況下,魯智深卻因為聽到了錢塘江的潮信,一夜之間圓寂。魯智深圓寂時候多大呢?為何征方臘后他就圓寂了?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魯智深的圓寂之謎。
魯智深圓寂時多少歲?
關于魯智深的年齡,原著中沒有交待。書中三次描寫魯智深的形象都沒有提到年齡,不過可以做一個比較。在大相國寺初遇林沖的時候,書中交待林沖三十四五歲,兩人結義魯智深為兄,魯智深應該超過了三十五歲。林沖后來遇到丟了花石綱的楊志,按照歷史記載,花石綱事件是公元1105年興起,方臘是1121年被剿滅。剿滅方臘之后魯智深就圓寂了,按照這樣估算魯智深圓寂時應該50歲左右。其中還有兩個誤差,一個是魯智深見林沖時候不一定就是35歲,另一個楊志不一定就是朝廷第一批花石綱的押運人。但是有的版本中交待魯智深出場時是個中年人,所以魯智深見林沖的時候不會超過四十歲。兩者綜合,魯智深圓寂的時候大概就是在五十多歲。書中交待武松活到了八十歲,阮小七活到了六十多歲,那五十歲多一點的魯智深為何就圓寂了呢?難道是作者不喜歡魯智深嗎?魯智深在書中代表著什么呢?
魯智深代表著俠義精神
《水滸傳》中人物非常多,遠遠超過了108人。到底誰是主角,爭議很大。作者單獨立傳的只有武松、魯智深、宋江、林沖等人。根據這些人物我們可以去設定他們各自代表的意義。其中魯智深是典型的俠義精神。魯智深為了陌生人金翠蓮打死鎮關西;為了劉太公的女兒暴打小霸王周通;為了幾個受欺負的老和尚火燒瓦罐寺這些都是俠客行為。魯智深為了林沖大鬧野豬林,為了史進身陷圇圄則是典型的義氣。所以魯智深在《水滸傳》中就是典型的俠義的代表。
梁山軍的大俠義精神
我們看《水滸傳》,都在罵宋江的投降,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我們看梁山108將聚義之前,其中的好人是不多的。這群人如果不是宋江,他們的一生就是壞人。只有在宋江的帶領下招安以后才做了一些替天行道的事情。征方臘、田虎、王慶和大遼,這四件事用現代的觀點就是保家衛國。前后貫穿起來看水滸傳,就是一群惡人居多的“好漢”,在宋江的帶領下成了保家衛國的真正的英雄好漢。這其實就是一種大俠義精神。
魯智深的圓寂代表著梁山軍的功德圓滿
魯智深的名字是有深意的,連起來就是“魯莽中有大智慧”。這也符合魯智深的做事風格:做事魯莽,粗魯的行為卻是行俠仗義、愛護弱小、嫉惡如仇,打“抱不平”的居多。魯智深的粗魯為的是弱小的平安。梁山軍在招安之后的征討田虎、王慶、遼國和方臘的戰爭,按照書中的表述也是為了天下百姓的平安去戰。從這一點上來看,魯智深就是代表了梁山軍中的俠義行為。梁山軍征討方臘之后,回到朝廷做官便再無俠義精神可言,所以魯智深就必須要圓寂了。魯智深的死代表了梁山俠義精神的結束。作者安排魯智深圓寂,也是代表了梁山軍的功德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