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陽病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今不惡寒,初證即現發熱而渴,為溫熱之證明矣。綜合其證:“脈浮、頭痛、項強、發熱、渴”。其證如果按照六經辯證,與陽明外證相當,可以按照陽明外證辯證治療,方證符合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
同時,《傷寒論》為了區別太陽溫病與太陽傷寒、中風的不同,在治法上提出了溫病三禁:汗、下、火。此皆亡津助熱、火上澆油之法。
若溫病誤用汗法,則出現身體灼熱、脈浮汗出、熱盛神昏的表現,《傷寒論》對于這種誤治后的現象或者變證稱為風溫。
因溫熱在表,未成結實之里熱,治當用清法,若誤用下法,則津傷而小便不利,熱盛神昏而直視失溲。
本是熱癥,若誤用火法,則會熱盛動風,皮膚發黃、四肢抽搐。
此溫病三禁,當需識此,勿令誤也,防止一誤再誤,以促命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