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對《傷寒論》的看法,有的就說這個書是圣賢留下的,張仲景也算醫圣了嘛,這是一種看法,就是所謂的古典經文;又有一種看法,說這個書叫《傷寒論》,那么主要就是論治傷寒了,不能治雜病。像李東垣說《傷寒論》是不能治內傷的,說張仲景長于治外感,不長于治內傷;還有的說《傷寒論》所載的方劑都是古方,古方不能治今病,上次咱們那兒還有人提這個問題。這些說法統統是錯的。我們解答這個問題,就得對這個書是怎么來的(進行分析),我們才能有一個正確的看待方法,那么這就不能不談中醫的發展問題了。
中醫的發生、發展是比較久遠的。這個書成書于張仲景那個時候,距現在快兩千年了,一千六七百年過去了。這個書有這么完整的體系,可見中醫的發展還要早得多。由于那么早,所以中醫辨證施治這套東西不是在某一個基礎理論上演繹出來的,它絕不像今天西醫那樣。為什么呢?因為當時的時代,大概都可以想象出來,限于科學水平,而且又沒有什么好的器具,想要對病變的本質有個明確的認識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在人體的反應上,就是咱們現在說的證候,在這上面想辦法治病,中醫的開始是這么來的。你們想一想這是很不容易的。經過的時間是相當長久,經過多少個人體,很長一段時間,逐漸地觀察,逐漸地實踐,他(古人)也在疾病上看出了一些規律,這個規律就是“一般的規律”。
那么什么是“一般的規律”呢?咱們這個書就要講了,六經就是啊,它是六個類型;(還有)八綱,這都是一般的規律,就是疾病基本是不同的,它都有一般的反應。那么古人經過很長的時間,他得出很多的結論,首先得出的是疾病發展一般規律的結論,那么在這種一般規律的基礎上他想治病的方法。當然那個時候也是試驗,先從單方來逐漸地試驗來試驗去,得出了一種很可靠的結論。
記載這些結論的書,較早的就是《湯液經》。《湯液經》這個書出得盡管晚,但是發展卻是最早的。這本書全名叫《伊尹湯液經》,說這個書是伊尹作的,伊尹是商代宰相,這個也是不可能的。當時作書的人也不知道中醫是誰搞出來的,但那時候結論是很清楚了,只能說是圣人。就像《本草》弄到神農身上了。咱們講《內經》,說是岐伯和黃帝,都不外乎是皇上宰相這一幫人。他們是天,生而知之嘛!這是錯誤的,這就是歪曲歷史。實質作書人也不是反動,可是他的確也不知道。不是一個人啊。所以中醫的發展,不是一個時代,更不要說(是)某一個人(的成就)。無論是伊尹,或者張仲景,都不可能一個人完成這么個東西。它(中醫)是從經驗來的,所以中醫學簡單地說就是經驗醫學,就是從與疾病斗爭中搞出來的一套東西。
張仲景這個書是從《湯液經》上來的。這在《甲乙經》中就有(記載),他(《甲乙經》作者皇甫謐)說:“仲景論廣《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蓖瑫r在這個書(《傷寒論》),我們現在這個本子,全把王叔和那套東西給拿掉了。他(王叔和)這本書有《傷寒例》,《傷寒例》是由王叔和做的。王叔和搜集仲景的舊論搞了這個書(《傷寒雜病論》)。那么他(王叔和)也說是“仲景舊論,脈證聲色,真方,有神效者”,他(王叔和)就是基于這些東西“以防世急也”,這個書就有的。那么仲景他也不是杜撰的,他是根據《湯液經》,說他論廣,當然他有所發揮,這是肯定的。那么我們想象《湯液經》這個書,它就好像《本經》這類的,比如說桂枝湯,桂枝湯底下就有了,說太陽病什么情形之下來用它,是這么一種東西。(《湯液經》)總是以方劑為主的,一聽這個名叫《湯液經》(我們就知道了)。那么張仲景呢,他就不是用這個辦法了,他是把方劑擱到一個病上,像《金匱要略》“水氣病”“痰飲”,這種病里頭需要哪個方劑,他就把這個方劑拿來??墒欠絼┑倪@種應用是依本《湯液經》,(《傷寒雜病論》與《湯液經》編排)方法不一樣。那么《傷寒論》也是,它是治傷寒。我們中醫說的“傷寒”不局限于腸傷寒,它是廣義的,凡是熱病之屬都叫傷寒,我一會兒講你們就知道了。他是拿出這么一種病,而用《湯液經》各個方劑,征引很多。
那么中醫是通過實踐來的,一切的方法規律一律像王叔和所說的,是“真方,有神驗者”。這些東西都是通過實踐得出的結論,它是客觀存在的一種事實。古時候是這樣的,現在還這樣,它客觀存在,是自然界的一種規律,是不變的。我們講這個干什么呢?現在學這個(《傷寒雜病論》)還可以用嗎?不像他們說的“古方不能治今病”,它是注重只要合乎這種事實,你用它就有效,它是客觀存在的東西,所以中醫辨證的主要精神也在這兒,它的根據是一般的規律。你想想,根據一般規律找出治病的方法,它就是治一切疾病的方法,它不是專對某一個疾病。因此我們對《傷寒論》總要有這么一個認識,這個認識一點都不詭辯。咱們根據發展的時代,尤其是我們這些年的應用,我個人這幾十年,我所用的方劑大概都是根據古方,并沒有“適于古病而不適于今病,只能治傷寒不能治雜病”,這些說法我們根據實踐都可以把它反駁了,(這些說法都是正確的嗎)不是!的確是有效果,而且用之得當,確實有神驗。
那么我們對于《傷寒論》,應該有這么一種認識,就是“仲景論廣湯液”是比較可靠的,所以(《傷寒論》)前頭這個序言:“撰用《素問》《九卷》……”等的,與皇甫謐這個說法(“仲景論廣湯液”)根本是矛盾的。那么根據我們看呢,當然(《傷寒雜病論》)與《內經》毫無關系?!?/span>
從以上胡老論述來看,總結其學術觀點如下:
1.中醫的形成,是根據疾病在人體上的反應(癥候),不斷總結出一般疾病規律(六經、八綱),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由單方開始的應付疾病的方法。所以中醫是經驗醫學。
2.胡希恕根據《針灸甲乙經》:“仲景論廣《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钡挠涊d,認為《傷寒雜病論》是張仲景對《湯液經》的繼承和發揮。
3.認為《傷寒論雜病論》的學術體系與《黃帝內經》毫無關系。
總結:胡老的觀點非常獨到,但是其認為《傷寒論雜病論》的學術體系與《黃帝內經》毫無關系,筆者認為有所偏激,《傷寒雜病論》確實與《黃帝內經》的學術體系有所不同,但是完全切割其之間的聯系,是不對的,這一思想應該是來自日本漢方家的影響,《傷寒雜病論》里的不少內容與《黃帝內經》是有聯系的,胡老在后面的講座里就時常應用內經理論去解釋條文的病理,雖然學術體系不完全相同,但是期間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淵源關系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