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
兩鬢斑白,睡意沉沉,
倦坐在爐邊時,
取下這本書來,
慢慢讀起,追憶那當年的眼神,
神色柔和,
倒影深深……
葉芝的詩,寫盡了飽經滄桑的老者所擁有的沉靜與淡雅。
而現實的問題是,當你老了,能否老有所依?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全國老齡辦的相關數據,預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的老齡人口將超過4億,屆時每3人中就會有一位老人,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4。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使得我國的養老問題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
近年來零點對老年人的養老觀念和需求方面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我國目前在解決養老問題上亟需做到“兩個轉型”:在養老預防模式上,需要從政府養老向社會養老轉型;在養老執行方式上,需要從單一的家庭養老模式向互助互補的多元養老模式轉型。
我國的養老保險體系總體上由社會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保險三方面構成。目前,社會統籌部分的養老金收入持續減少,而退休職工養老金支付不斷增加。人社部發布的《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4》顯示,在剔除財政補貼后,全國養老金“虧空”正在逐年擴大。目前在全國30多個省份中,已有18個省的養老保險征繳收不抵支。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預測,2019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缺口將達1.21萬億元,對政府形成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而國家養老體系中本應是另一大支柱的商業保險或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目前卻呈現出較弱的態勢。零點的調查顯示,老年群體參與商業保險的比例普遍沒有達到10%,其中商業養老保險的投保率為7.4%,商業醫療保險的投保率更低至6.3%。當社保基金存在巨大風險時,目前處于絕對弱勢地位的商業養老保險根本無力發揮其彌補作用。
養老保險從本質上來說是為解決將來養老問題所采取的一種預防行為。當前,我國的養老金體制存在著較大的結構失衡問題,從長遠來看不利于解決日益突出的老齡化問題。因此,在養老金的籌集模式上,應當逐步改變過度依賴以政府財政支持為主的社會養老保險的現狀,充分發揮包括商業養老保險在內的社會養老資金的補充作用,最終形成以社會養老保險為基礎,企業養老金和個人儲蓄型養老金為有力支撐的“三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
我國目前的養老模式大體上分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以及社區養老。零點調查顯示,超過四成的老年人最可能選擇的還是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40.6%),然后才是機構養老(26.5%),而社區養老的方式總體來說接受程度并不高。
傳統的家庭養老有利于維系親情和節約開支上。但是隨著中國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出現了小型化和空巢化的趨勢。2011年發布的《上海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及養老問題研究報告》就曾指出:78.8%的“獨一代”父母已經退休,而“獨一代”已婚子女與父母同住的只有27.6%,43.4%的“獨一代”因工作忙而無法親自照顧父母。可見,適合傳統家庭養老的條件已經大幅減少,過分倚重家庭照顧的養老模式將來只會使得眾多的80、90后獨生子女不堪重負.
機構養老雖然在專業性上更為突出,但是目前也面臨著數量嚴重不足、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到2014年底,全國每千名老年人擁有的養老床位僅為26張,絕大部分老年人,無論其養老意愿如何,只能選擇在家養老。此外,部分民辦養老機構由于長期存在收費高、設施差、老人缺乏精神照顧等為人詬病的問題,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老人入住的積極性。
社區養老有助于整合社會各方面的資源,但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社區人際關系呈現出陌生化的發展趨勢,鄰里之間互惠互助的能力和意愿減弱,再加上養老資源分配不均,社區在提供養老服務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綜合來看,三種養老模式各有千秋。未來中國特色的養老體系,應該充分發揮不同模式互補作用,正如《中國老齡事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到的,形成一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共同面對在未來養老保障方面遇到的挑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