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子故事”,面對這個題目,想媽媽在腦子里不斷的搜索,并浮現出一幕幕的畫面,與兒子相處的場景不斷的浮現在眼前,和兒子相處的點點滴滴更是讓我情不自禁的笑出聲來。
從想想出生的那一刻起,媽媽就擔負起了,養育和教育兒子的重大工程,媽媽更是超提前的退休,在家當起了全職媽媽。這幾年一路陪伴兒子成長,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娘倆之間的斗智斗勇,孩子的小心思永遠敵不過姜還是老的辣。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媽媽還是要假裝視而不見。
其實,更坦陳的說,這些年和兒子朝夕相處,從孩子的身上我學會了對人更多的應該是寬容和大氣,還有就是那種純真如水的心態。
既然,這篇博文是講訴“我的教子故事”,那么,我就想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一講我和兒子這幾年所發生的那些令人啼笑皆非,斗智斗勇的故事。更希望我和兒子的這些小故事,能給媽媽們在教子的過程中帶去一些啟發。
第一個小故事:敢于向孩子承認錯誤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把自己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或者用自己是“家長”的身份,來和孩子交流。其實,能和孩子融洽相處的最好身份是——朋友。
只有我們把孩子當成朋友,孩子自然也會把我們當成朋友,和朋友在一起永遠都是輕松愉悅,敞開心扉的,這樣的親子溝通,親子交流才會坦陳而真實。
記得,想想剛入園那會,小家伙只有2歲8個月,剛去幼兒園的孩子,最初都會對幼兒園的生活環境比較排斥。因此,那個時候每到該上幼兒園的時間,媽媽都會用一個大大的擁抱,以及一個吻來鼓勵想想,也有的時候,會在想想的小兜兜里裝上一個他喜歡吃的美味。
有那么一天早上,想想和媽媽很開心的下樓,媽媽去車棚取自行車,把想想放到后座上,就和小家伙開始聊天。突然,走到半路的時候,媽媽想起來今天沒有給想想帶他最喜歡吃的山楂。于是,媽媽在心里暗自琢磨:“這要是讓兒子知道了,肯定會大哭,并且一定要回家去取,可是上幼兒園的時間到了”.
于是,媽媽停下車,摸著兒子的腦袋,一副很誠懇的樣子對想想說:“兒子,對不起,媽媽犯了一個錯誤,不知道你能不能原諒媽媽”?
想想說:“媽媽,你犯了什么錯誤啊”?
媽媽慢慢騰騰的說:“兒子,對不起,媽媽今天因為下樓的時候太著急了,所以忘了給你拿你最喜歡吃的山楂了”。兒子,聽完沒有立刻說話,但是,隨后,兒子的話卻讓我大吃一驚:“媽媽,沒事了,我今天不吃了,你明天別忘了就可以了,今天我原諒你了”。
媽媽趕緊說:“謝謝兒子,兒子現在像個小大人了”。
因為,媽媽的主動道歉,讓想想明白雖然媽媽是大人,但是,大人也是會犯錯誤的。并且,也讓想想懂得對于別人的錯誤我們要做到寬容。
第二個小故事:孩子,還你親身感受的權利
有那么一天晚上,確切的說,應該是一個深秋的晚上,天氣漸漸轉涼,媽媽燒好水準備幫想想洗腳。但是,想想坐在小凳子上,看著盆子里的水說:“媽媽,我不要用熱水洗腳,我要用涼水洗”。
呵呵,媽媽看了想想一眼:“兒子,天氣涼了,不能用冷水洗腳的,這樣容易感冒”。想想噘嘴坐著:“不行,媽媽,我就要用涼水洗腳”。
媽媽帶著十二萬分的耐心繼續給想想講:“涼水洗腳很冷的,如果第二天感冒了,自己會很難受的”。
想想依然噘嘴而坐:“我就想用涼水洗腳”。
看到小子如此的堅定,顯然,媽媽在用講道理好像真的不太適合了。于是,媽媽再次問了一句:“兒子,你確定要用涼水洗腳嗎”?
兒子的笑臉略帶得意的說:“對啊,我就用涼水洗腳”。
于是乎,媽媽立馬倒掉了盆子里的熱水,從自來水上接了一盆涼水,二話不說,拿起想想的小腳直接按入水中,只聽想想大喊:“媽媽,我要用熱水洗腳”。
此刻,媽媽的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哼,臭小子看誰厲害”。
呵呵,這是發生在我和兒子之間的一個小故事,通過這個故事,也是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光靠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如果當孩子的想法和我們的意愿發生分歧的時候,我們不妨在講道理行不通的情況下,試著用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去感受和體會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規習慣。
就如同很多媽媽會抱怨:“我家的孩子天氣冷了也不穿衣服,給他講道理也不管用”。呵呵,或許是孩子真的不冷所以不需加衣服,也或許是孩子真的需要自己去感受一下溫度,如果真的冷了,孩子一定會為自己添加衣服的。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多一些讓孩子親身體驗的機會,盡管一次感冒很難受。但是,通過這樣的一次感冒,以后孩子肯定就知道什么時候該添加衣服,什么時候可以用涼水洗腳等等。
同時,孩子也能為自己積累一定的生活常識,其實,我們大人所謂的生活常識,不也是慢慢的在不懂,不明白,甚至是吃了虧之后才總結出來的嘛!
第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每每談起想想的淘氣,媽媽總是有點哭笑不得,在外人看來,想想懂事,很乖,和淘氣壓根不沾邊。可是,媽媽和爸爸對想想的評價卻是,除了睡覺能老實會,平日里就沒有閑著的時候。
還記得,想想4歲多的時候,一個休息天,媽媽在廚房做飯,想想和爸爸在客廳玩,小子跑去廚房拿西紅柿吃,剛開始吃的還挺好,估計是吃的差不多了,就該淘氣了。
小家伙把客廳的地上扔的到處都是小西紅柿,爸爸告訴他不能往地上扔,如果不吃了可以放在桌子上。嘿嘿,這樣不痛不癢的話,對于正淘的歡的想想來說,那是一點作用也起不到的。
媽媽在廚房做飯,就聽爸爸在客廳和想想嚷嚷,這時候的媽媽已然在廚房呆不下去了,趕緊去客廳看看。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這也難怪爸爸會嚷嚷、會生氣呢!
想想不僅把地上的小西紅柿踩爛了,而且,還趴在地上,學游泳玩呢!在看看爸爸真是氣的吹胡子瞪眼,看著想想玩的正起勁,如果這時候打斷他,小子肯定會誓不罷休的。
但是,也不能讓爸爸這么一直生氣啊!于是,媽媽對爸爸說:“怎么了,跟兒子生氣呢,別生氣你去臥室看電視,讓他自己玩,無非就是地臟了,衣服搞臟了,沒關系的孩子嘛,玩具不新鮮了,就要為自己找點新花樣玩”。爸爸聽了這番話,估計心里的氣也是消了一大半了。
哎,很多時候,作為媽媽,一定要調和好父子間的關系,這樣我們的家庭才能朝著一個和睦的方向發展。
快中午的時候,小子估計也是玩的差不多了,跑到廚房來找媽媽:“媽媽,我不玩了”。媽媽問:“兒子,自己設計的游戲玩得開心嗎”?
兒子回答:“媽媽,我玩的很開心”。
媽媽說:“哦,那就好,媽媽也希望你玩的很開心。不過這時候咱們家的地好像一點也不開心呢,它被你搞的那么臟,滿是西紅柿,這樣吧兒子,你去把地拿擦布打掃干凈好嗎”?
兒子開始不肯:“媽媽,讓爸爸幫我吧”!
媽媽說:“那怎么可以呢,這是你自己玩的游戲,你怎么玩媽媽不管,但是,玩過之后請你一定要把地收拾干凈,不然,下一次,你就不可以再玩這樣的游戲了”。
不知道是想想感受到了媽媽語氣中的堅定,還是,小子還想下一次繼續玩這樣的游戲。總之,小子說:“那好吧,媽媽,我去收拾地”。
第四個小故事:“游戲”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每一個清晨,我們時常會為孩子的起床,刷牙,洗臉一整套的常規習慣拖拖拉拉而煩惱。之前,想媽媽也因為想想的磨蹭而煩惱,發脾氣。
后來想媽媽自己想明白了,一大早就算是大人有時候剛起床,也愿意傻傻的坐在床上發會呆,不想動,咱們的孩子更是一樣。為了能夠讓想想養成起床之后,不磨蹭的好習慣,媽媽也是想了一個適合想想的辦法。
早上,媽媽讓想想去洗臉刷牙,小子仍然是坐在那里不動,這次,媽媽沒有選擇不停的用語言催促。而是,換成了用游戲的方式“引誘”想想。
媽媽問:“兒子,怎么還不去洗臉刷牙呢?是不是不想走路去啊?這樣吧,要不媽媽開汽車送你去衛生間刷牙洗臉好不好”?
想想一聽,能開汽車去衛生間洗臉刷牙,這是多么的不可思議啊!
于是,小子問:“媽媽,怎么開汽車去啊”?
媽媽說:“你過來啊,媽媽教你怎么開汽車去刷牙”。
于是,媽媽用兩只手托著想想的兩個胳膊,讓小子把腳丫子在地上撐直,之后,媽媽稍微用點力氣推他。就這樣一邊推,媽媽一邊嘴里發出汽車開動時候的聲音,還配合著汽車的喇叭聲,想想高興壞了。
就這樣,汽車很快就開進了衛生間,媽媽說:“終點站到了,你可以下車洗臉刷牙了”。想想很樂意的洗臉刷牙,其實,孩子洗臉刷牙的時間,只要不磨蹭有個2分鐘肯定就做完了,但是,如果一磨蹭起來可就不是2分鐘的事情了。甚至,還會引發一早上的“戰爭”啊!
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游戲,陪孩子玩上幾個早上,之后,等孩子刷完牙,洗完臉,可以用語言引導孩子,刷牙洗臉是不是很快,很容易,并不需要浪費很多的時間。但是,如果磨蹭時間可就都浪費了。
經過這樣的幾次之后,孩子慢慢的體會到刷牙,洗臉真的很簡單,很快。之后,孩子形成了習慣,自然是養成了起床之后就去洗臉刷牙不拖拉。
第五個小故事:旁敲側擊做引導
上了小學的想想,每天晚上回來,都會寫一些拼音之類的作業,剛開始學寫拼音的孩子,很難就能一下寫好。并且,孩子都容易著急,一著急就會寫得很快,寫快了自然寫出來的拼音就不規范。
很多人認為孩子的學習不用陪伴,其實,這個不是絕對的,還是應該應人而異吧!我選擇陪伴想想學習,主要是有兩個原因吧!
第一:孩子比較小,在寫拼音的時候不注意筆畫順序,我們可以坐在邊上靜靜的觀察,這樣我們就能知道孩子哪些拼音的筆畫不正確。在孩子寫得過程中最好別去打擾,等孩子都寫完了再去糾正。
第二:就是可以觀察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是否有磨蹭的現象,經常更一些媽媽聊天,媽媽們最苦惱的就是孩子寫一個拼音不是去摸摸這個,就是去弄弄那個。明明20分鐘的作業,非得磨蹭需要1小時才能完成。
剛開始陪伴想想寫作業的時候,想想也出現寫一個拼音就去拿塊橡皮之類的小動作,要不就是拿點書桌上其他的小東西。后來,媽媽在想想寫作業的過程中,首先是把桌子上收拾干凈,與寫作業無關的東西,一律收在抽屜里。這樣做,就是盡可能的不讓外界的東西來分散和吸引想想的注意力。
在想想出現拼音筆畫順序不對的情況下,媽媽一般不會直接指出。因為,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可不愛聽批評或是指責的話,都喜歡聽好聽的,鼓勵的話。想媽媽也試過直接指出想想的錯誤,小子就非常的不高興,甚至會和你大吵大鬧,總是,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吧!
后來,想媽媽不在直接指出,即使孩子有做的不對的地方,我們也是換一種方式,換一種讓孩子更能接受的說話方式。每當想想的拼音有寫得不規范的地方,媽媽都是等想想全部寫完之后在檢查。
媽媽在檢查的時候,首先是肯定他寫得非常好的地方,之后對寫的不規范的地方媽媽說:“想想,你看這個拼音,如果你明天把作業本交給老師批改的話,媽媽覺得老師多半會給你畫一個紅圈圈,你是想讓老師給你畫紅圈圈,還是希望老師最后給你在作業本上畫一個笑臉呢”?
想想自然明白老師畫紅圈圈的意思,就是代表這個拼音寫的不規范,需要重新寫一遍。
想想立馬說:“媽媽,我把這個擦了重寫,我不想讓老師給我畫紅圈圈,老師要是畫了紅圈圈就得讓我們寫5遍”。
其實,我們只是換了一種說話的方式,就可以讓孩子心悅誠服的去改正作業,更是避免了一場親子之間因為寫作業而引發的矛盾沖突。
這幾年,一直全身心的陪伴想想成長,在我們娘倆之間發生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我們可以一起笑、一起瘋、更會一起感動、一起哭。
更有我們娘倆之間斗智斗勇,耍小心眼的時候,這每一個成長,教子的故事都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難忘的回憶。正是和兒子之間發生的這一幕幕小故事,讓媽媽跟隨著想想一起成長起來。
在教育想想的過程中,媽媽也有吃一塹長一智的時候,畢竟,自己也是初為人母,很多事情只有經歷過才知道是否適用孩子,對于適合孩子的東西,繼續保持,不適合孩子的直接刪除吧!
誠然,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個性特點都不太一樣,所以,很多東西不能直接套用,要想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要做個有心的媽媽。多注意,多觀察,多記錄孩子的個性特點,久而久之,自然也就找到了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今天,想媽媽把和兒子之間的一些小故事寫出來,就是希望能和所有的媽媽取長補短,一起學習,一起交流,共同進步,做好我們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