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札記——關于自然、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期望為讀者提供一個精神家園,大家思想碰撞、心靈互動。每周一、三、五 晚上20點發布3篇原創文章,歡迎投稿,敬請關注、閱讀、分享、評論!
重要提示:思想者札記“讀者最喜歡的文章”評選結果揭曉了,請查看鏈接了解詳情,獲獎者請加微信swot01聯系領取獎金或免費郵寄獲贈書籍事宜。
虎年春節期間,我準備帶家人去看電影,線上購票時顯示基本滿座,提前一天購買才能選到好的觀影位置,票價普遍都在120元以上(筆者居住在上海)。心里不免納悶,難道真的票價這么高也一票難求嗎?
根據某電影售票平臺的統計數據,1月31日至2月6日春節檔期間實現票房60.35億,略微超過2021年同期票房59億,但是觀影人數從2021年的1.6億暴跌至1.14億,下跌約30%,讓人大跌眼鏡,這也跟某些平臺顯示的場場滿座的現象形成了矛盾。
作為重要風向標的電影觀影人數暴跌,背后反映了什么社會現實,值得我們做一下探究。
春節期間看電影的煩惱
春節期間看電影的煩惱,一方面是熱門場次購票難——購票APP顯示場場爆滿,另一方面票價很貴——黃金時間甚至超過150元/張,感覺是冰火兩重天。
實際情況是,高票房是靠高票價來實現的:根據平臺的統計,2018年春節檔全國平均電影票價是39.72元,2019年是44.66元,2020年疫情斷檔不提,2021年票價48.88元,今年的平均票價直接漲到52.77元。
如果以一個三口之家看電影消費,電影票的支出是160元左右,一般電影院都位于商業區,如果加上開車停車、吃飯、購物消費,一個電影院觀影之旅的消費會輕松超過千元。
如果橫向對比的話,美國作為發達國家代表,2021年一張電影票的平均價格是9.37美元,折合人民幣56元左右,國內電影票已經快要趕超美國,但實際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19年美國人均4.9萬美元/年,中國是3.5萬人民幣/年,差距還是非常明顯。
購票平臺顯示“爆滿”的上座率,而實際的平均上座率是29.7%,低于2021年的45%上座率,這很讓人懷疑是影院參與刷票制造座位緊張的假象,而觀眾為高票價買單,引人反感。
觀影人數低迷背后折射出的趨勢
曾幾何時,攜家帶口去電影院看場電影是很多家庭假期的熱門選項,尤其是新冠疫情導致大家就地過年之后,有更多人會將看電影作為重要選項,但是觀影人數的暴跌出乎很多影院和電影公司的意料,而且頭部的幾部電影的票房相比去年同期動輒30億元以上的票房也下跌不少,除了高票價和影院上座率“爆滿”讓很多人放棄去影院之外,還有幾個重要原因:
(1)支撐春節檔的實力派電影作品太少
春節檔上映的電影數目,大年初一就有13部之多,但是真正能夠稱得上優秀電影,卻少之又少,很多電影上映前后媒體打分差距巨大,存在市場炒作之嫌,而好的電影比如《水門橋》《狙擊手》也是重復2021年國慶檔的《長津湖》的抗美援朝題材,難免會讓觀眾的熱情有所消減。其他類型的電影質量也難堪大任,不足以支撐起票房大賣的重任。
加上今年的春節檔并沒有重量級的國外電影,尤其是好萊塢電影的加入,讓觀眾的選擇少了很多。
(2)來自線上觀影平臺的競爭
新上映的好電影少、票價高之外,還有來自線上電影平臺的競爭,比如騰訊、優酷都有相當豐富的電影庫資源,一個年度會員也就是一到兩張電影票的價格,加上現在普及的大屏高清電視或者投影儀,還有數以萬計的優秀電影資源,都讓在家觀影的體驗不輸電影院,而且更加私密和自由,不用擔心疫情的影響,泡上一杯茶,邊看電影邊和家人朋友互動,何樂而不為呢?
(3)人們娛樂的選擇越來越多
現在的網絡和數字化工具讓人們娛樂選擇越來越多,短視頻、直播平臺、手機游戲可以滿足全年齡不同興趣愛好的不同需求,對于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傳統的電影院看電影不再是唯一選擇。
追求高票房最后靠的還是好作品
之前寫過一篇關于熱門電影的文章:《長津湖》火熱背后的反思:請不要綁架人們的愛國情懷(請點擊鏈接閱讀),電影發行方和資本方發慶祝海報慶祝票房大賺特賺,忘乎所以之外有消費社會大眾愛國熱情之嫌。
我們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追求利潤最大化是資本的本質,老百姓可以為了愛國為電影票買單,也可以為了好的電影作品去貢獻票房,但前提是確實有好的讓人拍案叫絕的電影作品。
另外,靠涉嫌刷票造成的場場爆滿高上座率和超高的票價,難免讓人生厭,最后觀眾選擇用腳投票,放棄去電影院,如果讓人們沒有了觀影習慣,尤其是年青一代,最后受傷的還是影院方和電影制作發行公司。
最后
如果電影行業不知節制,不從觀眾角度出發,提高電影質量和觀影體驗,靠春節檔、國慶檔等黃金假期拼命漲價來賺一波快錢,那這個行業的未來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