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札記——關于自然、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期望為讀者提供一個精神家園,大家思想碰撞、心靈互動。每周一、三、五 晚上20點發布3篇原創文章,歡迎投稿,敬請關注、閱讀、分享、評論!
又是一年新春到,祝大家兔年萬事如意,闔家幸福!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元旦、新春、新年、新禧等,口頭上又稱過年、過大年。民國初期我國采用西方紀年,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新年,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
元,始也;旦,日出也;元旦即“初始之日”。“元旦”指歷法中每年的首月首日。西方陽歷的元旦,中國農歷的春節,穆斯林的肉孜節、古爾邦節都是新的一年的開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新年,這取決于所采用的歷法。
歷法就是利用天象的變化周期調配日、月、年的紀時法則。目前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歷法一般分為三種:陽歷、陰歷、陰陽合歷。
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四季變換,循環不已。古代先民早就發現了宇宙的秩序,以太陽東升西落確定一天的時間,單位是日;以月亮的隱現圓缺確定一月的時間,單位是月;以寒來暑往及草木榮枯定一年的時間,單位是年。并制定了歷法,使混沌的世界變得有規律可循。
年是四季的循環,以科學來講,太陽、地球、月亮自身及相互間的運動,形成了人對日、月、年的概念。人們根據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產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四季交替的現象形成了“年”的概念。
陽歷僅注重太陽的視運動,完全與月球的運動無關;陰歷只注意月亮的運行,不涉及太陽回歸年的長度,使四季變化沒有確定的時間,十分不便。陰歷、陽歷都有缺陷,于是中國先民采用折中的辦法,發明出了獨特的歷法,即陰陽合歷。
(1)陽歷:陽歷以太陽的視運動作為歷法的依據,以一個回歸年為一年,含365.24219天。1582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13世頒行格里歷,即陽歷,現在大多數國家作為公歷通用,1月1日作為元旦。
格里歷是根據儒略歷修訂而成的,儒略歷系公元前46年羅馬愷撒大帝請埃及天文學家索西琴尼斯協助制定并實施的。陽歷以回歸年周期為依據,四季與月份關系穩定,但陽歷的“月”已與月相的盈虧無直接關系,每月的天數也是人為的規定,這是陽歷的缺陷。
(2)陰歷:陰歷以月亮的視運動為標準,以月相盈虧的周期作為一個月,伊斯蘭教用于祭祀節日的回歷是現存的唯一純陰歷。回歷以12個朔望月為1年,奇數月固定為29天,偶數月30天,每過約3年在這年的年底加一天,稱閏年,以保持月長與實際朔望長度(29.5306天)大體相等。
回歷以公元622年7月16日,即穆罕默德避難麥加的次日為元年元日,以朔望月計,12個月為一年,每月以月牙初見為第一日。因其不照顧回歸年,12個朔望月僅354或355日。地球表面季節的變化主要受太陽影響,由于陰歷(354.3672天)和太陽回歸年的日差,回歷的歲首和節日(如肉孜節、古爾邦節)寒暑不定就不難理解了,回歷的年要經過16~17年才回歸為同一天。這是陰歷的缺陷。
(3)陰陽合歷: 我國的歷法屬于陰陽合歷,以回歸計年、朔望計月。它以陰歷為基礎,根據月相的盈虧,每月分為29天或30天。朔月為初一,望月為十五。月相盈虧12次,12個月實際長度為354.3672天,比太陽的回歸年短10.875天。
因此,我國歷法采用置閏月的方法對陰歷進行調整(三年一閏,五年再閏,十九年七閏始能齊一)來調和四季,還設置了二十四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使季節能近天時、便農事,陰陽合歷最接近自然。
地球表面季節的變化主要受太陽影響,因此,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就比較固定地分配在陽歷的一些日子里,前后就差幾天。農歷新年(春節)基本固定在陽歷的1月中下旬與2月中上旬之間。
春節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年,春節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
如今,年味越來越淡了!隨著生活的富裕,我們不再期待過年能穿上一身新衣裳;鞭炮禁放,城市里已聽不到“爆竹聲聲除舊歲”那熱鬧的喜慶聲。
2018年春節期間,我漫步在北京三里屯酒吧街和太古廣場,這里是一個知名的國際社區,是北京最時髦的地方。過年許多人離京返鄉,酒吧、商店關門,這里成了一個空城。空曠的大街上,已看不到往日的熱鬧氣氛,我感慨萬千,寫下了《“年”是什么》兩首小詩,期望能喚回童年的記憶!
下面把我幾年前寫的這兩首小詩分享給大家,再次祝大家新春快樂!
“年”是什么
翟海潮
一
小時候,
年是一件件新衣裳,
母親用溫柔的手幫我穿上。
長大后,
年是一個個餃子,
我與父母一次次包進團圓。
后來啊,
年是一串串的鞭炮,
我教兒子小心地把它點燃。
而現在,
年是一縷縷的晨光,
我把它塞進每一個朋友圈。
二
小時候,
父親告訴我,
年是一只獅頭、牛身的大怪獸,
鄉親們用紅色、火光、鞭炮把它驅趕。
長大后,
我領悟到了,
年是草木枯榮、四季更替的起點,
是辛勤耕耘、日積月累不斷增長的才干。
后來啊,
我告訴兒子
年是事物的成熟與收獲,
是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的循環。
而現在,
我重復著父親的話,
年的的確確是一頭大怪獸,
任何人逃不出年的魔爪、逃不出輪回圈。
歡迎大家提問、留言、評論、轉發!
●
2023年春節,我們又感覺到了久違的“年味”●
從商紂王的一雙象牙筷子,談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