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2年上大學來到北京,王府井書店就成了我常逛的地方,當然還有三聯書店和西單圖書大廈等,至今還保存著三家書店的會員卡。我把書店看成是知識的海洋,一個月不去趟書店就好像心里缺少點什么似的。
如今,買書都在網上書店,我有好幾年沒去過王府井書店了。前些天去了一趟王府井書店,眼前的情景讓我大吃一驚!書店地下一層原來是音像圖書,如今改成了“讀者美食”,一個個小餐館散發著混合的飯菜味。
一層社科圖書旁擺著“北京禮物”;二層兒童圖書、教育圖書旁擺上了書包、寫字桌、玩具。
三層的語言、生活保健圖書旁擺上了運動服和運動鞋,還開設了配鏡中心。
四層中外文學、音樂戲劇圖書旁擺上了圍巾和工藝品;五層的專業圖書旁擺上了精美的水壺和茶具……
看到以上圖片,你一定認為我進了百貨商店。但這的確是互聯網沖擊下的王府井書店現狀,如今網絡購書和電子閱讀給實體書店造成了太大的沖擊。
2003年以來,中國電子商務迅速發展,“電商”的興起嚴重沖擊著“店商”,如今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從網上以便宜的價格買到自己喜歡的商品。書店也不例外,網上書店的崛起給傳統書店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海量的書目、便捷的購買環境以及低廉的折扣書目,都讓傳統書店難以抗衡。
曾經,書店是許多人休閑讀書的好去處。如今,人們休閑娛樂有了更多的選擇,包括電視、電影、游戲、旅游等等,而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這也會影響到實體書店的經營。
隨著數字化閱讀的興起,人們的閱讀和圖書消費行為在發生著改變,電子書的出現對紙質書是極大的沖擊。特別是近些年,博客、微博、微信的流行,人們更喜歡以手機、電子書、網絡等電子終端為主要載體的“碎片化”閱讀。
“碎片化”閱讀有利于實現閱讀全民化、普及化,人們隨時隨地可以查閱信息,閱讀變得輕而易舉,無論是教授、學生還是農民,都可以平等的分享人類的智慧,足不出戶就可知曉天下事。
但碎片化閱讀容易使人產生思維惰性、缺乏系統思考和判斷能力。長期習慣于“碎片化”閱讀,必然導致讀者頭腦淺薄化和思維碎片化。還有“碎片化”信息洶涌而至,是非真假優劣一擁而上,容易使人們思想發生混亂。
我個人不反對“碎片化”閱讀,但希望大家能有更多時間系統的閱讀紙質書籍,享受安靜閱讀的快樂。左手網絡,右手書籍,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
以電子書、網絡等電子終端形式的閱讀必然是未來發展趨勢,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書籍和書店未來會消失嗎?
可以肯定,紙質書閱讀所占的比重會逐漸變小,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兩者還會平行發展,書店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也不會消失。
目前,實體書店應對沖擊采取了許多措施:
一是拓展網上業務,并和實體書店相結合,即“鼠標加水泥”的模式。例如王府井書店、西單圖書大廈都有自己的網上書店。
二是走多元化經營道路,尋找創新利潤增長點,如上述從王府井書店看到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