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簡化說大家都聽說過:上梁不正下梁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斤斤計較的家庭走不出胸懷博大的孩子。顯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用教育或命令的方式來教育的自己孩子,并不是理想的方式。以身作則,與他分享您生活中所有重要的內容,使孩子從中收益。
經常有些家長向我們咨詢。說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玩。老打別人。揍一頓也沒用。還有人問。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壞脾氣。其實這些家長只看到了孩子的不是。卻看不到自己給了孩子一個生氣就打人,愛發脾氣的壞榜樣。
家長用行動告訴孩子遠比語言告訴好的多。有一個母親打電話發脾氣摔電話。女兒也發脾氣摔電話。
另一位母親在車里向別人咒罵。女兒也像別人咒罵。
所以思想家盧梭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三種方法。
而恰恰是當下我們許多家長最熱運用的方法。
所以古人說:言傳不如身教,這六個字,無人不曉。但有多少人會以此為戒,真正進行身教。活在虛榮中的家長不可能交給孩子踏實。刻薄的父母也不可能教會孩子寬容。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么面貌,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你教給孩子的全寫在這里面了。
說到這我們先給大家講講達爾文的事:達爾文到了晚年的時候,臥床不起,有人問:回顧你這一生,最偉大的事情是不是進化論,他說:不是,為什么不是最偉大的事情?達爾文說,我現在臥床不起,但是我的五個子女總會有一個守在他的身邊。
因為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親也是跟著達爾文,最艱苦的的時候,他父母親的床頭總會有一些水果,因此達爾文說,我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我把這個孝道無聲地傳給了我的子女。所以在我老的時候,五個孩子都在身邊。
還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對夫婦,他們有一個80多歲的老父親和他們在一起,和一個3歲的小孩子,西方人吃飯用刀叉,人上了年紀,手腳不靈活。刀叉發出的噪聲,夫妻擔心對孩子影響不好。于是,他們就專門準備了一張桌子和一個小木碗,放在旁邊讓老人單獨坐在一邊吃飯,后來他們發現孩子也做了一個小木碗,爸爸媽媽就問孩子,為什么要做木碗?
孩子說:我現在做好等將來你們老了,給你們用。
聽到孩子的話,這對夫婦猛然醒悟。于是又把老父親請到了飯桌上。
所以我們要提醒大家,我們有時會在新聞上看到,有的老人他們有幾個孩子,但是孩子們卻不養老人,提醒大家,我們先不要譴責他們的孩子,我們要先反思一下,這些老人他們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是不是做到位,如果沒有,那就是我們那句話,自己種的苦果自己吞。
但是孩子們卻不養老人,提醒大家,我們先不要譴責他們的孩子,我們要先反思一下,這些老人他們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是不是做到位,如果沒有,那就是我們那句話,自己種的苦果自己吞。
孫敬修老先生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耳朵是錄音機,頭腦是計算機。說的是什么呢?說的是我們做父母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用的是什么方式,對待事物看待的態度,我們的興趣愛好,習慣方式,走路姿勢,說話的腔調等等,孩子通過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通過大腦過濾計算然后孩子開始模仿學習,并且他們的行為也主要受父母的規范,不論父母的行為規范與否,孩子都可能會模仿和學習,甚至成為孩子人際交往的方式,對待事物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手段。
家長首先要講誠信,說話算數,還要有很好的人際關系,人脈即財脈,上有父母,需要孝順,父母養育我們長大,我們要陪你變老。下有子女,需要做好榜樣作用,從自身做起,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只要家長做到了,你其實不用說什么,這一切,孩子都會看在眼里,自覺地學習。要做個合格的父母。
作為家長,誠信,說話算話,不能欺騙孩子,大家都聽說過:曾子殺豬的故事,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母親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去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馬上去殺豬,他妻子阻止他說:我不過是和孩子開玩笑罷了,您居然信以為真了,曾子說:小孩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等著父母去教他,你現在欺騙孩子,就是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母親,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曾子用自己的行動身教給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同時這個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待人要真誠,不能欺騙別人,否則將會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一個待人不真誠的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贊美人,心理學家威廉.杰姆士曾經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贊美.
成長中的孩子具有敏感的心靈,一句話,一舉手,一個眼神,一個微笑,父母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能給孩子產生影響。
而我們家長有時則是當面說一套,背后做一套。比如,我們和朋友、同事一塊帶孩子出去玩,然后面對朋友同事我們說怎么怎么好,可是一回到家,變了,艷敏這個人真不行,明明知道今天出去玩,就帶了兩蘋果,兩個孩子在一起,只給他兒子,都不知道給咱孩子,還有什么什么的你叨叨個沒完了。
孩子一看,哦,原來可以這樣啊,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好,孩子就學會了,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很多人說話不算數。很多人兩面三刀。
作為家長都希望讓孩子愛學習,多看書,可是我們現在有幾個家長能夠,不說每天啊,回到家以后看書的?
我們父母學堂專家團的李敏老師出國旅游,在游泳的時候她發現了一個現象,很多老外即便是游泳仍然會帶本書,躺在沙灘椅上還在看書。
所以想讓孩子愛學習,愛看書我們身教要影響孩子,而且每一個人都是終身需要學習。
這6年以來我一直再跟周強老師學習心理學和家庭教育,我先生也是一直都在學習,所以我兒子說了:我知道該怎么做,父母一直都在學習。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們每次外出,必定要給老人帶回土特產或者禮物,禮物一式三份,一份自己,然后雙方父母一份。
其實最簡單的還是我們說的要在孩子面前做到,再給大家講一個等紅燈的小故事,我們現在很多人不管什么燈,只管過,有一個媽媽帶著5歲左右的孩子過路口,孩子說媽媽媽媽,紅燈紅燈,媽媽卻說沒事,他們不敢撞我們。
而德國有個經典的過馬路故事,有一天,是個周末,有一個老人準備到馬路對面去,這時候,這個十字路口,前后左右,都沒有車,對面是紅燈,老人就一直在哪兒等著,這時候有人問他,反正沒有車,也沒有其他人,您為什么不過呢?老人卻說:你看這周圍這么多的樓,那么多的窗戶,說不定那個樓上就有一雙孩子的眼睛在看著。
所以當我們擔心孩子吃垃圾食品的時候,您應該在選購有營養的食物時,要讓孩子看到。
我們購買服裝,檢驗其結實程度、價格以及外觀,要讓孩子看到。
還有如果我們要外出游玩時,我們要全程讓孩子參與進來,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看到您怎樣規劃一次活動。
如果您哪一天過得很好,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我為什么今天過得非常愉快。
如果我們不斷創造機會與孩子分享我們的生活,就不需要再特意教給孩子什么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