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強
【嘮叨的女人】
嘮叨好像是女人天生的,小時侯的我就很討厭媽媽不停的嘮叨,可是現在的我依舊重復了媽媽的軌跡。
為了想讓孩子學習好,就不停的嘮叨多看書,為了想讓孩子多吃飯,就不停地嘮叨這個能吃,那個不能吃…..。
最后,當我再問孩子時,孩子對我說,你去問老爸吧。我傻眼了。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試看。
說到“講道理”,更是慚愧。孩子漸漸地長大,我總感覺能說教一些大道理,孩子一定會聽得懂。
于是就開始講道理:媽媽每天都是為了你在辛苦的工作,每天起早貪黑是為了這個家,你要努力學習,不要做對不起父母的事情,這樣我們臉上沒有光彩的。
我不知道這種愚癡的說教,讓孩子從小就背負了對家庭、父母心理的負罪感,即使孩子長大了,心理總是感覺對不這個,對不起那個……。
再往深了說說吧。我以前生氣孩子不聽話時就曾經這么的給兒子說,我為了你,媽媽受在大的委屈,在苦在難也情愿,但是你呢?
你成天氣我,我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
但,這話并沒有起任何的作用。他還說,切,你死你死我才不管你呢!
想想以前我是多么的無知與不可理喻!周強老師說,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懲罰自己也成啊,可是我卻強加于孩子身上。
很慶幸我現在跟著周老師學習了,不然后果真的不堪設想!今年兒子七歲,我相信我現在學習還不算晚.
每個人來到這世界都不是完美的,孩子亦是如此。
我總是拿著“理想”中的概念來要求孩子,當孩子遇到到問題,不知如何判斷向媽媽訴求時,而我卻用一種消極和黑暗的態度來對待。
總是感覺孩子不對,總是不停地在揭示孩子的傷疤。
猶如,我臉上長了一個麻子,有事沒事的時候,家人總是對我說,來來來,我們來說說這個麻子的事情。
同理,如果把孩子的教育也比喻成找麻子,有事沒事總是揪著找孩子的麻煩,孩子心靈傷害將很難彌補。
儒家思想曾有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已“。當我的追求達不到結果的時候,問題在哪里呢?
我思索很久,原來就在自己。但是我習慣向外看,而沒有真正在靜下來,審視一下自己的過失。
通過學習使我意識到原來一切的根源都是我。
孩子身上所出的問題,都是我的問題,如同我是孩子的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在生活上是我沒有做好,孩子才反應出來的。
打個比方說復印出來的復印件有問題,是去改原件還是改復印件?原件有問題復印件就有問題,就這么簡單。
家長是原件,家庭是復印機,孩子是復印件,只有改原件,復印件才沒有問題。我是什么樣,孩子就什么樣。
所以我要先改變自己,因為改變自己就是改變孩子,改變家庭。
其次在處理和孩子的關系上,我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多去理解和包容孩子,要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愛,感受到媽媽對他的溫暖。
當出現問題時,不是一味的發脾氣、抱怨和指責,要多考慮孩子的處境,多考慮是否是因自己言行的過失而引起孩子行為的抵觸。
和孩子以商量的口吻去溝通,去欣賞和鼓勵孩子,讓孩子發現自身的“價值”;(原來他也是天空中最亮的那顆星星)
在處理事情上不要貪圖“一時之快”,(語言上的快、行為上的快、脾氣上的快…)要保持著一個穩定的情緒,樂觀正向的態度對待孩子。
在了解事情大概之后,給孩子以正向的引導,而不是訓斥和責怪孩子的不是。
我要全然地接納孩子(優點、缺點),尊重孩子(不能成為自我的附屬品),贊賞孩子(積極、正向地發察孩子特點、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