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茶(烏龍茶)起源:
青茶是清朝時期由福建安溪縣茶農創新出來的新茶種,大概的時間在1725年至1735年之間。到了天平天國時期,閩南沿海地區的百姓逃難,有的向內逃亡到沙縣,有的下海逃亡臺灣,這青茶的制作工藝便被帶到了沙縣和臺灣,所以這兩地很早便有了青茶。
沙縣再往北走,就是崇安,也有不少難民逃到了這里并定居,當時的武夷山都是荒地,這些難民便將土地開墾出來,開始種植茶樹,發展茶業,所以武夷山的茶農都是安溪人民,現在大多也是,臺灣的茶農很多也是安溪人。這也是青茶起源自安溪的直接證據之一。
當時逃難的百姓太多,武夷山土地少,無法容納,很多難民又轉移至江西上饒和附近的農村,每年的采茶季節會來到武夷山做一段時間采茶制茶短工,采茶季節結束后返回江西,現在也非常常見。
我國的茶葉產量增長快速,在清朝咸豐年間,1855年前后,福建的紅茶開始出現生產過剩,不僅品質開始下滑,茶的走量和價格也開始下跌,這下當地的茶農們可遭了秧,苦不堪言,這時的茶農開始嚴格制茶,提高質量,將目光放到了制作工藝上,開始改進茶的制作工藝,大大提高了茶的質量。武夷巖茶就是在這段時間上興起的,當時茶農在安溪青茶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最后武夷巖茶的制作工藝與成茶品質都比其他茶好,名氣越來越大。同時,臺灣的包種茶,福建政和的白毫蓮心也相繼出現。
還有另一種說法,青茶是武夷山的僧人創新而出的。
青茶的制作工藝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黑茶的成功,有著啟示的作用,先用綠茶的制作工藝,后用紅茶的制作工藝。古人腦子一動,咱們反過來搞一下,先用紅茶的制作工藝,再用綠茶的制作工藝,看看最終能出來什么茶,這一試,青茶就誕生了。古人發現這青茶兼具綠茶清爽刺激和紅茶醇厚香美的優點,還沒有綠茶的苦和紅茶的澀這些缺點,所有茶類中,其實以青茶最精巧,茶質最佳。
白茶起源:
古時的白茶與現在的區別很大,當時的白茶是蒸壓團茶屑,屬于綠茶種類。現在的白茶大多是散茶,近幾年也出現了老白茶這種緊壓白茶。
公元1064年前后,宋子安在《東溪試茶錄》中寫道,白茶是指茶樹的品種,這種茶樹生長出的芽葉是白色的,也被稱為“白葉茶”,主要的種植區在汀溪、愛民、南客、太元、潘村鄉等地,這些地方都已經發現了白茶樹。
1121年前后熊蕃在《宣和北苑貢茶錄》中寫道:
“至大觀初(公元1107年),今上(指宋徽宗趙佶)親制《茶論》二十篇,以白茶者,與常茶不同,偶然出,非人力所致,于是白茶遂為第一。”
白毫銀針起源自1796年。白牡丹誕生在建陽水吉,傳播至政和、福鼎,1922年政和開始制作白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