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武夷巖茶·常見問題
前言
同學們,周六好,我是助教粒粒。
聊武夷茶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各位同學掌握的怎么樣了呢?
每周二課程結束之后,總會看到大家在班里討論問題。
看來很多同學,對于巖茶,多多少少還有疑惑。
今天的推送,就是對一些常見誤區和近期課程中同學們問及比較多的問題的總結。
一起來看看,你是否也被這些問題困擾著呢!
一問一答
Q:武夷巖茶,算是什么茶類?
?多說
茶葉根據發酵度,分成了六大類。
即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
武夷巖茶,便是烏龍茶中的一個門類。
中國烏龍茶,又根據地域和工藝分為閩南烏龍,閩北烏龍,臺灣烏龍,廣東烏龍四個大類。
武夷巖茶,是閩北烏龍的代表。
Q:如今武夷巖茶中,為何盛行“各種肉”?
?多說
最近茶桌上,總有人在討論:到底牛肉好還是豬肉好?
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在談論美食。
愛茶人語境下的“肉”,指的是肉桂。
肉桂,為武夷名叢之一。
近些年,由于茶商的炒作,而成為武夷巖茶中的熱門品種。
牛肉、馬肉、豬肉甚至龍肉、鬼肉,都是備受追捧的品類。
牛肉,就是牛欄坑的肉桂。
馬肉,就是馬頭巖的肉桂。
豬肉,本指豬仔洞的肉桂。
現如今,則多指竹窠肉桂。
龍肉,其實是九龍窠里生長的肉桂。
至于鬼肉,聽著最邪乎。其實就是鬼洞生長的肉桂。
Q:武夷水仙,和閩南水仙、鳳凰水仙有何關系?
?多說
武夷水仙,原產于福建建陽。
由于名字雅,質量優,很快便以建陽為圓點,傳遍了整個福建茶區。
當時茶商看重了武夷山的地理優勢,便將水仙大量移種于此。
可以說建陽水仙,為武夷水仙之祖。
之后武夷水仙橫穿閩北,又在閩南扎下了根。
說起來閩南水仙算是武夷水仙的近親。
至于鳳凰水仙,并不在福建地區,而是位于我國廣東省。
雖然都是直條形烏龍,但兩者的差異性還是十分明顯。
鳳凰水仙,以香型豐富明顯而著稱。
相比之下,武夷水仙、閩南水仙卻都并不以香型眾多而著稱。
香型的彰顯,誠然與工藝有關,可也與樹種的獨特性密不可分。
因此,我只敢把武夷水仙與鳳凰水仙的關系暫定為遠親。
Q:大紅袍,究竟是什么茶?
?多說
大紅袍,是烏龍茶的一種。
說的再具體點,是產于閩北武夷山的優質巖茶。
估計是名字里帶的“紅”字,讓人產生了誤會。
很多人,一直拿大紅袍當紅茶,這是一種誤解。
烏龍茶,屬于部分發酵茶。
紅茶,屬于全發酵茶。
名字里是否有個“紅”字,則不能作為判斷標準。
Q:市面上數百元一斤的大紅袍靠譜嗎?
?多說
大紅袍,起源于清朝,成名于民國,由于茶樹少、產量低,所以名貴。
從某種意義上講,大紅袍曾一度是“昂貴”與“殊榮”的代名詞。
現如今我們能買到的大紅袍,大致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以名叢大紅袍無性繁殖的后代為原料,單獨采摘加工。可稱之為“純種大紅袍”和“奇丹”。
第二種,是以武夷山的烏龍茶為原料,按照國家大紅袍的標準來拼配而成。可稱之為“大紅袍”或“拼配大紅袍”。
第三種,便是一般的武夷巖茶,也可裝在印有大紅袍的袋子中出售。
所以購買到數百元一斤的大紅袍,是十分常見的事情。
至于到底是哪一種大紅袍,就要具體分析了。
Q:武夷巖茶當年就可以喝嗎?
?多說
烏龍茶以焙火為點睛之筆,足火、慢火、細火使得武夷巖茶性平和、湯渾厚能久存。
只是如今為了突出鮮爽、刺激的口感,將茶葉做輕火以至于棄火。
雖然乍一喝吸引人,但不耐品,茶湯刺激且放不住。
優質武夷巖茶,必須要經過充足的焙火環節。
既可以修飾、完善烏龍茶,又可以進一步彰顯茶的優點。
焙火到位的茶,需要一定的退火時間。
一般來說,武夷巖茶隔年方可飲用。
當然也可以久存,且風味更為獨特。
Q:武夷巖茶中,所說的巖韻是什么?
?多說
巖韻,是對于武夷巖茶味道的一種形容。
什么是巖韻?是酸?是甜?還是苦咸?
它既包含這些味道,又超出了這些范圍。
巖韻,首先具有綜合性。
茶湯在口,品的是味。
茶湯咽下,品的是韻。
巖韻,其次具有滯后性。
又因為專業評茶時,沒有一項指標叫做“韻”。
巖韻,便還具有模糊性。
清代乾隆皇帝在《冬夜烹茶》烹茶中,曾說“氣味清和兼骨鯁”一句。
清代美食家袁枚,筆下也有“細咽欲尋味外味”的講法。
他們對武夷茶的這些描述,大概就是我們所說的“巖韻”吧?
總結來看,巖韻是味道、香氣、體感以及心情的綜合感受。
需要愛茶人自己慢慢體會。
Q::武夷巖茶,沖泡有何注意事項?
?多說
我飲巖茶,喜歡味道重、茶湯稠的感覺。
所以喜歡把投茶量加大,浸泡時間拖長。
以骨鯁肉桂為例,150ml的茶器,投茶量為8g。
先將熱水注入泡茶器中,投入茶葉,聞干茶香氣。
之后再注入,最好為百度沸水。
第一沖浸泡時間:40s。
但每個人口感不同,可根據個人口感改變時間。
編輯:粒粒
校對:齊航
設計:靜平
楊多杰,“多聊茶”創始人,歷史文獻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歷代茶學文獻及茶文化教學。“中華茶人聯誼會”特約茶文化講師,多家電視及廣播節目撰稿人、顧問及常駐嘉賓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處-地鐵沿線的75個塵封秘境》、《茶經新解》
曾在《世界博覽》、《時尚旅游》、《精品購物指南》、《中國國家旅游》、《中華遺產》、《旅行家》、《社區》、《Timeout》等雜志撰寫歷史文化類專欄文章
微信公號:多聊茶
新浪微博:@楊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講:【楊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間
廣播電臺:北京文藝臺FM87.6 《吃喝玩樂大搜索》周二嘉賓
本公眾號所有文字、音頻、視頻及聲明過的圖片著作權均歸作者所有
除已簽約的機構和平臺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轉載、改編、引用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自網絡
關于武夷巖茶
有問題的同學可以留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