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重溫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同時再剖析剖析它所具備的不可比擬的好處。
還記得“月考考差了,心情不佳”這個情境嗎?有位學生在分享時說,朋友的月考考差了,她會打擊TA、嘲諷TA,當她自己考差的話她希望朋友幫她分析考差的原因。我問她:你為什么要在朋友考差時打擊、諷刺TA呢?她說她的朋友就是這樣做的,也是這樣對她的,因為她們的關系好,平時就是這樣相處的。我再問她:那你喜歡或希望朋友在你考差時打擊、嘲諷你嗎?她笑了笑,沒說話。
這位同學的分享很有意思,她的分享告訴我什么呢?從她的分享里,我想到了我們在與朋友相處時,會用朋友對待自己的方式“回敬”TA。相應的,朋友也會用我們對待TA的方式“回敬”我們。這與我們常常信奉的一條人際交往原則如出一轍,那就是:別人怎樣對我,我就怎樣對他。翻譯過來就是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就對你不好。那么,我們不妨按照這條原則的邏輯這樣思考:如果他人會用我們對待TA的方式來對待我們,那么我們為什么不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人呢?當我們用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人時,他人也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待我們。所以,當我們都能用自己希望被他人對待的方式與人相處時,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你好,我也好;你開心,我也開心。何樂而不為呢?
這樣的相處方式就是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像你希望他人對待你那樣去對待他人。與他人相處時,我們要用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去相處,而不是用自認為對的、好的、應該的方式。我們有句古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黃金法則”就是它的肯定版本,可以變為“己所欲也,乃施于人”。
“黃金法則”之所以成為“黃金法則”,正是因為它擁有具有其他法則無法比擬的好處,它可以幫助我們在與人交往中做到知己又知彼。
一方面,它告訴我們與人交往時要用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去相處。要做到的話,我們就要知道自己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是什么,有時候這樣的方式需要耐心、仔細地想想。這個過程幫助我們更多更好地了解自己,是一個“知己”的過程。
另一方面,當他人用他希望被對待的方式與我們交往時,我們就能知道對方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是什么,從而做出對方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和行為,滿足對方的需要。這將幫助我們更多更準確地了解對方,知道對方在某個情境下的需要,這是“知彼”的過程。
當然,通過這樣的方式,他人將了解、知道我們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了解、理解我們的需要,從而做出符合我們需要的行為。這無疑將促進交往雙方彼此的了解,使雙方更好地理解彼此,更好地交往,建立和保持良好的關系。與人交往的“知己知彼”就是在這樣的方式下這樣的過程中達成的。
也許有人認為在實際與人交往中使用“黃金法則”很困難,但我們要明白最簡單最容易的方式就是我們已經熟悉的、習慣的、自動化的方式,任何新方式的使用在開始的時候都會遇到困難。當我們正確地堅持使用“黃金法則”后就會有新的收獲,新的發現。我們將發現不同的視野,不同的心態,甚至曾經讓人心累的相處也會變得更輕松更愉快。
讓你我用“黃金法則”,體驗輕松愉快的人際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