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距離,是指交往雙方的人際關系以及所處情境決定著相互間自我空間的范圍。
個人空間是相對的,它的范圍的大小由交往雙方的人際關系以及所處情境所決定。簡單地說,合適的距離取決于你和對方的親疏關系和所處環境。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由雙方的人際關系以及所處情境決定,即你和對方是什么關系就要保持什么樣的距離。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給出了清楚的解答,它將人際交往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距離,各種距離都與雙方當下的關系相稱。
親密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即我們常說的“親密無間”,其近范圍在15厘米之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觸手可及”,彼此間可能肌膚相觸,耳鬢廝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氣味和氣息;遠范圍也僅是15厘米到44厘米之間,面對面能夠清楚地看見對方的表情和眼神,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仍體現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系。
個人距離:
這是人際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少有直接的身體接觸。近范圍距離為46~76厘米之間,相當于兩臂的距離,僅能保證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如果與素昧平生的人保持這種距離,就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遠范圍是76~122厘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熟人之間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范圍的近距離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范圍的遠距離一端。
社交距離:
這已完全超出了親密或熟人的人際關系,而是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系。近范圍為1.2~2.1米,相當于一個人豎躺在兩人中間的距離,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都保持這種程度的距離。社交距離的遠范圍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系。
公司的領導常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并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桌子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如企業或國家領導人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面談,教授和大學生的論文答辯等,往往都要間隔一張桌子或保持一定距離,這樣就能增添一種莊重的氣氛。
公眾距離:
這是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所保持的距離。近范圍約3.7~7.6米,遠范圍在10米之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于空間的其他人“視而不見”,多用掃視,少有注視,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一定聯系。因此,這個空間的交往,大多是當眾演講之類,當演講者試圖與一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臺,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顯然,相互交往時空間距離的遠近,是交往雙方之間是否親近、是否喜歡、是否友好的重要標志。因此,人們在交往時,選擇正確的距離是至關重要的。
如何在不同情境中調節距離?
當你了解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劃分后,你就能通過判斷與對方的關系來決定距離,但是,距離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你需要懂得如何調節距離的彈性,做到不近不遠,不親不疏,這需要一些技巧。在不同情境中調節距離。
人際交往的空間距離是可變的,且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由具體情境,交談雙方的關系、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決定。當情景不同時,你應當因勢調節距離。
*文化背景差異:
由于文化背景差異,每個國家和每個民族對“自我”的理解都不一樣。比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膚、衣服以及體外幾十厘米的空間,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僅限于心靈,他們認為作為物質的肉身,只是心靈的寄存體,暫歇地,是身外之物,精神和心靈才是真我。
因此,交往時,往往出現阿拉伯人總嫌對方過于冷淡;而北美人卻接受不了對方的過度熱情的情況。你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前,需要了解一些他們意識形態上的狀況,以免引起對方反感。
*社會地位差異:
一般情況下,社會地位高的人要求有更大的自我空間,因此無論你和對方的關系到了怎樣的程度,你都需要和他保持比一般人更遠一些的距離,過分親密對他來講,無異于不尊重。
*性格差異:
一般來說,性格開朗的人較容易容忍別人的靠近,他們也愿意主動去接近別人,他們的自我空間較小。而性格內向、孤僻自守的對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即便你是他的好朋友或是家人,你都要保證和他的距離控制在一定范圍。
*尊重別人隱私:
即便是最親密的人際關系如夫妻,也應彼此保留一塊心理空間。這種尊重表現為不隨便打聽他人不愿意、不主動告訴你的事,追問他人的秘密等。過度的自我暴露雖不存在打聽別人隱私的問題,卻存在向對方靠得太近的問題,容易失去應有的人際距離。
*要有容納意識:
容納意識要求我們尊重差異,容納個性,容納對方的缺點,諒解對方的一般過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清澈見底的水里面不會有魚,過分挑剔的人也不會有朋友,沒有容納意識,遲早會將人際關系推向崩潰的邊緣。
*距離產生美:
每個人在和陌生人交往的過程中都要掌握“距離”的分寸,隨著關系的改變調節距離,讓人覺得舒服,安全,這才是友誼長久之道。
雙腳是我們身體中最誠實的部分。如果一個人需要更多的空間,我們應該滿足對方的需求。如果對方感到很舒適,我們可以不必考慮距離問題。但是,如果對 方上前一步,我便知道他們愿意離我再近一些。在社交場合中,這是一種非常有用的信息。
我們應該根據自己對空間的舒適感設定一個距離底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