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意義上批判性思維概念的提出,從美國約翰·杜威的反思性思維開始:大膽質疑、謹慎斷言。
杜威強調對某個觀點、假說、論證需要采取謹慎的態度,在進行主動持續和細致的理性探究之前,先不要立即贊成或反對暨延遲判斷。他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也是機能主義心理學和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 杜威的思想曾對二十世紀前期的中國教育界、思想界產生過重大影響,也曾到訪中國,見證了五四運動并與孫中山會面,培養了包括胡適、馮友蘭、陶行知、郭秉文、張伯苓、蔣夢麟等一批國學大師和學者。
人是會思考的蘆葦。批判性思維,就是把知識的表象和本質區分開來的能力。理清了這一點之后,才能探討如何培養這項關鍵的能力。通俗地講批判性思維就是一種人們處理信息的方式。大部分人接收信息,都是海綿式的這樣接收的信息大多不經過思考,囫圇吞棗,轉瞬即忘,對我們的益處少之又少,所以大多數人覺得讀書無用,原因從中也可見一斑;而批判性思維的方式是沙中淘金,經過分析推理、提問思考的方式去篩選和消化信息,能增長更結構化、更純粹、更可靠的知識。
杜威認為,人和物體的最重要區別在于,人可以自我革新,而物體一成不變。物體的改變只能受到外在的影響,而人自我革新的方式在于積極、主動的思考。但是,主動的思考不等于主動的知識學習。一個知識豐富的人如果不具有把自己和知識分離開來的能力,那么跟被動的物體沒有任何區別。所謂反思性思維,就是一種能夠把知識當做對象反復錘煉的思維模式。對于任何一個觀點,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讀者的第一反應不是“我需要找到正確的理解方式”,而是“作者的這個觀點有什么支撐”、“這樣的支撐是否合理”。能夠問出第二種問題非常可貴
批判性思維有11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經過刻意練習,通過實踐和學習,嘗試掌握:1-我所面對的有什么問題和結論?2-原因是什么?3-我接受的信息有哪些詞或語句含糊不清?4-其中哪些是價值沖突和假設?5-描述性假設是什么?6-這個推理有什么謬誤嗎?7-有多好的證據?8-還有其他的原因嗎?9-這些統計數字是假的嗎?10-省略了哪些重要信息?11-什么合理的結論是可能的?
上述11個問題歸納起來就是——
A-這個信息傳播的目的是什么?
B-為什么會得出這個結論?
C-有什么證據支撐嗎?
D-證據的來源可靠嗎?
E-還會不會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此外,美國的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從科學哲學的角度強調批判性討論在科學進步中的重要性。波普爾以批判理性主義為出發點和內核,建立了他的科學方法論。問題-嘗試性解決-反思、質疑、排除錯誤→新的問題。
學習掌握批判性思維的意義在于——思考屬于人類的特質,獨立性是幸福生活的需要,是生命健康發展的需要。沒有思考人類就無法正常生存,所以人人都會思考;但善于思考就是更高一級的要求了,與思維能力強弱密切相關。
思維能力強的人,其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做出判斷的能力都比較強,因而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相反,思維能力弱的人,則往往具有偏執、頑固、狹隘等性格特征,很難取得大的成就。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我教不了別人任何東西,我只能促使他們思考。”事實上,能“促使他人思考”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了,因為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就在于思想??梢哉f,一個人思維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一個人批判性思維的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