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會用內向和外向來分辨一個人。
內向型的人,不愛說話,在人群中永遠都是一個孤立的存在,他們不合群,對人冷淡,不喜歡被打擾。
外向型的人,人群中最活躍的人,他們擅長調動氣氛,和每個人都能說上一兩句,很多人都喜歡和這種人交往。
于我個人而言, 我通常喜歡獨處,過多的外在交際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消耗,但同時,我身邊朋友卻普遍認為我是一個外向活潑的, 能說會道,擅長交際的一個人。
在朋友眼中,我看似外向,擅長交際,但是我需要用獨處來獲取能量,私下也是一不愛說話的人,有人會問,這不是兩相矛盾嗎?
確實,分辨一個人是否內向還是外向,并不能憑我們的主觀判斷,更有效的方式是:我們可以使用取悅/交往模型來重新建立我們對個人性格的認識,以便于更簡潔高效的獲得更有效的人際關系。
1
什么是取悅/交往模型
簡單來說,按照Gallup優勢理論,有的人偏向于深且少的交流,有的人則傾向于淺且多的交流。
前者被稱為具有“交往(Relator)”天賦,后者被稱為具有“取悅(Woo)”天賦。
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如果你善于在短時間內與大多數人建立聯系,給人以八面玲瓏的感覺,那么你就具有“取悅”天賦。
反過來,如果你表現低調,幾乎不主動與任何人建立聯系,或經一段時間后才最終只與一兩個人建立了很深的聯系,那么你就具有“交往”天賦。
同事小婧性格慢熱,一群同事在一起聊天或者是八卦什么新聞時,她基本無法融入,每次當她試圖挖掘新的話題,或是接別人的話題時,通常都會以冷場或是失敗告終。
有一次我倆一起約飯,我發現她并非不會說話,不愛說話,在群體之中無法插上話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她對同事所談的話題毫無興,退而遠之讓她看上去不太合群。
實際上在我和她進行深入的溝通之后,發現她是一個人很會聊天,擅長挖掘潛在信息的一個人。
小婧就是典型的“低取悅、高交往”型人。
高交往型人,對人際交往的深度和內容非常在意,更注重精神的深入交流,泛泛之談會讓她們覺得索然無味。
2
有人根據取悅型以及交往型這兩種天賦,將人際交往模式劃分成了四個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高交往,低取悅型人。
這種人典型的代表有魯豫,郭德綱等。
魯豫曾說自己是個內向的人,除非和熟人聚會,否則她寧愿獨自待著。
郭德綱也自曝,自己一些大型的晚會和飯局都不愛去,原因是老覺得去了見那些生人不知道要說什么。
周國平在《人與永恒》中寫道:“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不是我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別人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
第二種類型是高取悅、低交往型人。
這種人能輕易打成一片的人,對與少數人的深度交流卻比較排斥或并不熱衷。
他們很多“酒肉朋友”,但能掏心窩子說真話的屈指可數,甚至沒有。
第三種是高取悅、高交往型人。
他們是天生的交際者。不僅能很快的和很多人快速建立聯系,同時還能與少數人建立非常深入的關系,進行深度的交流。
第四種是低取悅、低交往型人。
他們就像一座孤島一樣,把自己孤立起來了,不愛和任何人溝通,沒有親密好友,如果你身邊有人有這種傾向,懷疑有抑郁情緒的可能。
除了以上四種,還有一種是中間類型,他們會根據人和環境的不同來變化自己,他們平衡在交往和取悅之中,當然,這也是我們絕大部分人的人際交往模式。
3
《被討厭的勇氣》中說:“人一生中的很多痛苦與煩惱,歸根結底都來自人際關系。”
如果我們能對自己的人際交往模式有進一步的認識,你就會發現自己并不是他人口中所說的內向,性格孤僻,不擅長交際,也不是所謂外向,適合做銷售。
通過了解交往 / 取悅模式,或者更多的人際關系處理方式,你會發現全新的一個多變的,豐富多彩的自己。
我們要相信,自己永遠都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