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會
一個偽產(chǎn)品經(jīng)理的閱讀
成長性思維對于個體而言到底是有多么的重要?固定性思維的人跟成長性(進取型)思維的人,本來就是兩種類型。這兩種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人跟人之間的不同,唯有思維而已。
人和人的不同,與其說是智力的區(qū)別,毋寧說是思維。
有兩種人生的底層思維邏輯,一種是「固定思維」,另一種是「成長思維」。
1.固定思維
什么是「固定思維」?
只相信天賦,相信人的智力,認為這一切都不可改變。甚至認為自己做好或不做好,都是天賦使然。這種思維模式就叫固定思維。
我們從小就被習慣訓練成為這種思維模式。也是這樣的思維模式最終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記得小時候,我們同學排座位都是按成績來劃分的,成績好的,就坐在前面,成績差的,就坐在后面。如此,我們就被老師把人和人按照成績好壞,也就是智力好壞,做了劃分。
這么一來,所有人都喪失了學習本身的樂趣。
擁有「固定思維」的人會長期陷入一種證明自己的狀態(tài):「我看上去是高智商還是低能兒」、「我會取得事業(yè)的成功還是會失敗」、「我是個成功者還是失敗者」。
看下面這張圖,是不是很熟悉?
2.成長思維
世界上還有另一種思維模式:「成長思維」。
有成長思維的人,會相信努力可以改變自己。即使先天資質(zhì)或才能不一樣,但依然愿意相信努力改變自己。
當然,并不是盲目認為努力可以改變一切,或者努力就能獲得一切。或者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做什么都能成功。
更為重要的是,相信可能性,相信人的潛能,相信人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來改變自己,相信通過掌握方法和邏輯,不斷練習堅持,假以時日,就能取得進步和成就。
舉個例子。達爾文在青少年時代其實是個游手好閑的紈绔子弟,而不像是肩負歷史使命的天才。他的父親有一次指責他說:“你除了打獵、玩狗、抓老鼠,別的什么都不管,你將會是你自己和整個家庭的恥辱”。
如果你認可人的基本能力可以發(fā)展和成長,那么你一定不會把時間浪費在證明自己擁有某種天賦,而是會把時間用來發(fā)展你的能力。
為什么要浪費時間一遍又一遍地去證明自己杰出?為什么要極力掩飾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變這些不足?
選擇可以提高自己的事情來做,即使是事情發(fā)展不順利也能擁有這種要提升自己并堅持不懈的激情,這就是擁有成長思維的人身上的特點。
這種思維模式,讓人們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戰(zhàn)的時刻,依然可以茁壯成長。
3.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的差別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成績非常好,當年高考還是狀元,一舉考上了北大。整個高中三年大部分時間,他都是第一名。
本以為他會順風順水的發(fā)展下去。畢業(yè)幾年后,和熟悉的同學談起他,了解到他在老家做小生意。
驚訝之下,問起了他的詳細經(jīng)歷,才知道他進入大學后,周圍都是優(yōu)秀的人,他開始消極厭學,自卑,不再向上,甚至產(chǎn)生反抗社會的想法。
感嘆惋惜之余,我不禁思考,他為什么會因為一點點小的打擊都無法承受。回想起他高中給我說過的話「一定要考上燕京大學」、「第一才是聰明」。
這位同學的思維是典型的固定思維模式,并不是說固定思維模式的人不能成功。但他們在面對挫折之后,可能會陷入自我否定和放棄的怪圈。因為挫折對他們來說是否認了他們的某項杰出能力。
如果是擁有成長思維的人,在面對挫折時。他們也會傷心和沮喪,但他們不會陷入自我否認更不會放棄。他們會接受失敗和挫折,提升自己的能力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固定思維的人把挫折視為失敗,而擁有成長思維的人把挫折視為挑戰(zhàn)和財富。
固定思維的人在經(jīng)營事業(yè)的時候,想到的更多的是成功、榮譽、社會地位、他人的認可。與此相對的是,擁有成長思維的人在工作中思考的更多是關(guān)于自己的成長和探索。
固定思維的人在與他們相處的時候,會容易給其他人貼上標簽,這也導致固定思維的人更難聽進去不同的意見。擁有成長思維的人更容易傾聽和理解。
固定思維的人更容易給自己設(shè)限,設(shè)置舒適區(qū)。而成長思維的人卻可以不斷突破舒適區(qū),探索新事物,進入成長區(qū)。
固定思維的人更不容易接受批評,在工作中一被領(lǐng)導批評就擺爛放棄的人多屬于固定思維的人。成長思維的人珍視批評反饋,并能從批評中學習成長。
固定思維的人往往認為畢業(yè)工作之后無需繼續(xù)學習。而成長思維的人認為學習是終身都需要堅持的事情。
4.怎樣具備成長思維
首先,我們要了解并改變自己的固定思維。
什么時候了解呢?比如,遭遇了挫折,我們覺得沮喪無比、甚至開始全盤否定自己,陷入自責痛苦的狀態(tài)甚至開始放棄。
比如,學習新的領(lǐng)域,固定思維讓我們產(chǎn)生畏難情緒懷疑自己是否有學習新領(lǐng)域的能力。
比如,面對沖突時,固定思維讓我們迅速給其他人打上標簽,并拒絕心平氣和的溝通。
其次,找出固定思維發(fā)芽的蹤跡,牢牢記住這些蹤跡,扼殺在搖籃中。
在了解自己在一些場景所表現(xiàn)出來的固定思維之后,當它再次出現(xiàn)之際,和自己對話,告訴自己還有其他選擇。
如果遭遇了挫折,告訴自己挫折只是提醒了自己在這件事情上還有進步空間,自己還需要更多的努力。這個時候挫折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學習新的領(lǐng)域遇到障礙時,告訴自己新的領(lǐng)域需要新的能力。暫時的不適感是正常的,堅持之后必然可以克服這些障礙。
在與人沖突之際,告訴自己不要給對方貼標簽,判斷對方。而是站著對方的角度思考下,聽聽對方想表達的聲音。
第三,開放心態(tài),對世界永葆好奇。
喬布斯那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非常精辟。
這是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畢業(yè)典禮上致辭中的最后一句話,也是整個演講的核心。其實做到這句話,你就擁有了成長心態(tài)。
如果我們始終能保持好奇心,并且始終能保持謙卑心態(tài),那我們就能不斷學習成長,并且不會被自己的一點點成績所束縛,熱愛學習并能接受失敗。
喬布斯在演講中提到:“記住你即將死去”幫我指明了生命中重要的選擇。因為所有的榮譽與驕傲,難堪與恐懼,在死亡面前都會消失。我看到的是留下的真正重要的東西。當你擔心你將失去某些東西時,“記住你即將死去”是最好的解藥。如你能夠清空一切, 你沒有理由不去追隨你心。
第四,敢于穿越那座絕望的山谷
美團王慧文有一句話曾經(jīng)刷屏朋友圈:有擔當?shù)墓芾碚咭粋€重要的責任,就是把下屬從愚昧之顛,推下絕望之谷。至于能否爬上開悟之坡,就看各人造化了。
這段話就來自鄧寧-克魯格心理效應(yīng):人們總是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yōu)越感,錯誤的以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優(yōu)秀。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yōu)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站在愚昧之顛的人們,往往都是固定思維。他們盲目的認為自己有超越其他人的能力,看不到更廣闊的知識、視野、認知以及成長的力量。
掉到谷底之時,并擁有成長思維之后,就是你的高速成長之時。
最后用一段話來共勉: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
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
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這才是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