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由來
「墨菲定律」是由美國空軍上尉工程師愛德華·墨菲提出。
源于美國空軍1949年進行的關于“急劇減速對飛行員的影響”的研究。
實驗參與者在飛速行駛的雪橇突然停止時,監控身體狀況。監控器里面裝有電極。有一 天,在通常認為無誤的測試中,監控器卻沒有記錄任何數據,這使技術人員感到非常吃驚。
墨菲后來發現里面的電極每一個都放錯了,于是他得出結論:如果某一事情可以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方法來實現,而其中有一種會導致災難性的錯誤,那么這一錯誤往往就會發生。
墨菲的這一說法后來得到廣泛的流傳并被總結成「墨菲定律」:
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么小,它總會發生,并可能引起更大的損失。就是指事情凡是有可能發生,就會發生。
「墨菲定律」體現在生活中很多細節里,只是被人們忽略了。
比如一次偶然出門沒帶傘,回來時就會被雨淋。比如排隊時,發現總是其他隊伍前進速度快。這些是表現在小的方面上,在大的事情上,就千萬不能存在僥幸心理。
想要取得成功,就要杜絕僥幸心理。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直取得成功,都有陷入失敗中的概率。如果想成功,就先要有不成功的準備。
事實上,做事情前要做好多方面的準備,而不是等著幸運女神庇佑。不能總是奢望正確和成功的事情肯定發生,事情的兩面都有發生的可能性。
現實中,失敗是常有的事,人們對于幸福快樂的事情總是容易忘記,而對于不幸的事,常常郁郁寡歡、耿耿于懷。
了解了「墨菲定律」,提前有了心理準備。面對失敗也不氣餒,在失敗中學習,在錯誤中汲取經驗,降低未來失敗和錯誤的發生幾率,就能一步步接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