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SYER
“ 是不是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擾,自己本來不愿意/不相信,可是別人三兩句上來,耳根一軟,屁顛屁顛的就被說服了。 ”
今天看完了《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深感過去真的很容易感情用事。常常因為控制不住情緒,讓情緒跑在了思考前頭,于是往往就會沖動行事。
學會提問,并不是說一定要脫口而出提問,而是當你看到某篇文章,某個演講,某個對話的時候,在你的腦子里,能夠更客觀的去看待所謂的觀點,而不是人云亦云。
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批判性思維,事實說明這也是大多數人所缺乏的底層思維。如何不再因為沖動行事而事后懊悔,不再因為別人的只言片語就被蒙騙過關,不再輕易就去接受?
圖片來源/SSYER
什么是批判性思維,如何成為批判性思考者?
批判性思維包括了三個維度:
要能意識到他們是一整套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
有能力在適當時機以適當的方式提出并回答這些問題;
有積極主動地使用這些關鍵問題的強烈渴望。
以上三點可能看起來有點難以理解,總之,批判性思維給人的感覺就是,“我很好奇,你能幫助我解答一下嗎”,這種好奇而有謙虛的態度,也是對被提問者的尊重。持有這種思維,在某些關鍵問題上,它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
更客觀的看待名人文章,圖書,雜志里提供的所謂論據
對專家的演講,我們持有主人公的視角
對于某件事上,我們有自己觀點
積極參與群體中的討論
如何成為批判性思考者:
我們認為有價值的學習和交流,通常都是在與擁有類似價值觀的人中產生。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的有價值的觀念,因為諸如正義,有志氣,理性,包容等,我們才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價值觀。而批判性思考者的特點,則主要持有以下主要價值觀:
自主決斷
這貌似跟批判性搭不上邊,但是它鼓勵我們在擁有自己的結論的同時,去關注與我們相反的另一面的見解和觀點。畢竟,多聽多看,對于決策總不會壞到哪里去吧。
好奇心
好奇心可以引領我們去尋找渴望的答案,采用淘金式思維,多聽多看,保留好的觀點,只要它們的論證足夠嚴密,同時剔除不嚴密的“胡言亂語”。
謙恭有禮
就算在聰明的人,都經常會有犯錯誤的時候,這應該是個再平常不過的道理了吧。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長處和優勢,蘇格拉底說過“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無所知。”接受自己的認知空缺,可以讓我們更好的避開批判性思維的阻礙:凡是和我意見相左的都是心存偏見。
發自內心的尊重嚴密的論證
不管是誰,只要發現當前的說理透徹和論證嚴密,我們都能選擇相信,除非此后又出現更為嚴密的論證。
圖片來源/SSYER
剔除批判性思維的干擾
能干擾我們做決定的,大部分情況下莫過于是我們自己。想要保持批判性思維,我們就需要更了解自己。那么哪些才算是屬于比較常見的干擾呢?
刻板印象:比如在大家的印象中,男人應該是高大威猛,女人應該是柔弱纖細的。于是看到所謂外表陰柔的男性,或者是中性風格的女生,通常都會發出異樣目光。當然這個例子放在以前可算是經典例子,如今各種文化流行,人們的眼界和思想也比以前開放了許多,各種標新立異也成了司空見慣了吧。
自我為中心:自我為中心,也很容易讓我們對周遭的事物視而不見,這也是常見的批判性思維的阻礙之一,學會摒棄自我中心,也是很重要熬的一點。不然你做的事情,可能在大多數人眼里,就只是你的一廂情愿吧。
還有“暈輪效應”:通常我們會先認識到一個人身上積極或者消極的一面,于是就把這個人的一切與這個特質聯系在一起。就像我們常說的第一印象,如果見面的次數少,彼此之間的認識,大多數時候也就停留在第一印象里了。
信念的固執,一旦你的心中有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和觀念,那么別人的說法,一般也很難打動到你吧。同時思考的快與慢,往往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決定的正確與否,有時候因為時間所迫,在匆匆做決定上,很大概率上也是吃過虧的吧。
找出論題和結論
當有人相湊過來跟你說點什么事的時候,我們下意識的就會停下來,想get到他/她到底想表達什么。
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語無倫次的人,是最不能說服你的人。通常那些有過提前整理,理清邏輯的話語和觀點,才是最打動我們的。
想要做一個批判性思考者,你就要試著去發現表達者想要說的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找出其中的論題和結論,因為只有清楚他們想要說服你的結論,你的思考才能有針對性。
這里有個技巧,按照一般邏輯老說,論題總會被放在開頭,用來引出接下來的話題;而結論,除非有“因此/所以/總之”這樣明顯的關鍵詞,結論一般也會被置于結尾。
想要形成批判性思維,不是說淺嘗輒止,必須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加以練習,不斷循環,并將其形成一種思維慣性。
圖片來源/SSYER
理由是什么
除了關注論題和結論,真正說服我們的莫過于表達者所給出的論據。
這里有必須說到“價值觀傾向”了,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會在自己的人生經歷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但是表達者拋出什么理由,可能我們很難辨別,這個理由是不是已經在他腦子里加工過,被他所認為的價值傾向篩選過,或許表達者在表達的時候,自己都不能自知。
事實證明,你所找出的理由,總是為了證明你所要表達的結論。那么首先我們就需要對表達者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了解他/她會是怎樣的人,對應會持有怎樣的價值觀。
所以很明顯,專家的演講總是能夠影響到我們,不僅僅因為他們具有權威性,內容具有邏輯性等,而我們在不了解這位專家個人背景的時候,我們就更不能肯定專家的結論是否客觀,是否不夾帶個人價值觀點了。因為我們總會相信嚴密的邏輯下,觀點一定是我們可接受的。
日常有太多的沖突,比如常見的集體主義vs個人主義。
學校里,我們總提倡要有集體主義,在必要的時候,我們應該舍身為集體著想。當然那個為集體貢獻的人,會被集體表揚和傳頌。
而堅持個人主義,則很容易被大家認為是個自私的人,被集體所排斥。大多數人因為害怕孤獨,失去群體的庇護,很容易就選擇盲目從眾,思維一旦固定,就會缺失在集體中踴躍討論的積極性,最終成了烏合之眾。
當然不是說集體主義不好,而是在特定的時間和背景下,我們會選擇堅持。一旦離開了某個群體,留給我們的通常是獨自面對。
同樣放到職場中,職場沒有集體主義,你所做的決定和行為,都該為自己所負責,這并不殘酷,更多的只是大多數職場人默認的價值取向。
成為批判性思考者,說難不難,個人認為在于更加了解認知自己,進而推己及人。
勤于思考提問,形成批判性的思維習慣,認清并剔除個人固有觀念與價值的陷阱干擾,相信你也會在批判性思維的路上,不斷得益,少被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