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當你與身邊的同齡人一起共同供職,你們之間誰會更有可能最快晉升?誰更有可能最先晉升?憑借什么優勢優先獲得晉升?而你們之間對方有什么優勢是你沒有的?你又有哪些優勢他所沒有?要獲得誰先晉升的答案,就應該從這些方面去考慮!
現實中,讓你直接回答誰最先可能晉升的問題,想必你并非需要考慮這些問題,就可以直接獲得答案!自己或者別人!原因在于當我們考慮誰先獲得晉升機會的時候,我們并不會進行深度思考,而通過下意識的回想工作表現就自然得出了答案。這是大腦處理問題的最基本模式!
比如:當人們想從上海去云南香格里拉時,一般人會選擇火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而聰明的人會選擇飛機+火車的出行方式,先選擇廣州或者深圳較低時間段的機票,再換乘高鐵;選擇不同的出行方式以同樣的交通費用獲取較短的出行時間以及較舒適的旅程。一般人與聰明人的差距不在于錢的多少,而在于思考問題的方式上。
人的思維方式中有一種本能的自然反應,也叫行為習慣!這種習慣構成了我們生活以及工作的所有思考方式,當我們面對一件經常發生的事情時,下意識就會利用之前的處理經驗解決問題,這是最基本的思維方式。經常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思考的人通常會在遇到意外情況時感覺收獲頗豐,對解決問題的要求也會比遇到一般問題時要低,原因在于利用習慣性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并不需要額外的思考,而且通常采取這種反應解決的都是容易的問題,也就是有處理經驗的問題。
而當面臨突發狀況時,曾經大腦所依賴的習慣性解決的思維方式會被打破,人們需要自己重新學習處理該問題的解決方式。當人們面對意外情況時,大腦對處理結果的預期就會降低,比如:平常考90分的你,突然因為這次考試時生病了或者遲到了,導致只考了70分,你會將考試失利的原因歸罪于你生病了,因此你依然會接受只考了70分的結果,而不會采取額外的行動。
深度思考是什么?說了這么多,現在開始要進入正題了!深度思考,莫琳.希凱的答案是: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通俗的來講就是凡事多問一個為什么?問到了問題的本質上,并獲得解決方法為止。比如:這根香蕉好不好吃?深度思考會促使你去了解最好吃的香蕉是什么?當你獲得了答案:菲律賓香蕉最好吃!你就會想為什么菲律賓香蕉最好吃,廣東、廣西的香蕉就不好吃嗎?差異在哪里?
這時候你開始了解菲律賓香蕉和廣西香蕉的差異,并考慮到產地、品種、光照、土壤、運輸方式等等。什么?運輸方式也會影響香蕉好不好吃的問題?這太扯淡了吧!同樣是七成熟的香蕉,從廣西運往深圳并到達你的手里,假如從產地出發直達你的手里肯定是最好的,不過如果中間要經過某個農產品交易市場,倒了一下車,再到你樓下那個水果店再倒一次,這根香蕉就很可能出現問題了。
這么麻煩?想這些做什么?直接去看看哪家好買一根不就行了,這個問題和我有什么關系?想清楚了又不會使我收入大增!要與同齡人拉開差距就在這里,人與人的差距要么是知識體量上的多與少,要么就是思維方式上的深與淺。當你在思維方式上偏向深度思考,而減少習慣性思維的處理模式,你懂得的東西就會比別人多,在遇到同一問題時你會比別人有更多的備選方案,并且每種備選方案都有充足的依據。
深度思考的好處在于,針對一個問題會衍生出多個問題,處理各個問題之間的聯系、邏輯關系能夠鍛煉思維能力,并且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使你在知識體量上更上一層樓。解決問題的重點在于抓住問題的重點,也就是問題的本質,當你抓住重點問題時,做事才容易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深度思考的實踐方式是多問為什么?帶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總會有意外的收獲,在深度思考的提升上,Jack仍然需要繼續探索,接下來會閱讀莫琳.希凱的《深度思考》,而后會結合實際的事例作一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