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感覺迷茫,就應該多讀讀,《小窗幽記》中的這句話——達士盡其在我,至誠貴于自然。
釋義:通達的人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自己身上,但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1
現實生活中,僅僅具有自信并不能代表成功,成功在很多時候,需要人們遵循自然規律,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因為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孔子的學生子路有一次對孔子說:“老師,請問死是怎么一回事?”
孔子對這個老是喜歡提古怪問題的弟子早就有些不耐煩,他把臉一沉,說:“生的道理我還沒弄明白,怎么懂得什么是死呢?”
把子路嗆得一鼻子灰,把頭一縮,再也不敢開口了。
儒家把全部的心思都花在社會與人生上,他們對死亡談不上什么高明的見解,可能也是事實,孔子自稱不懂得死是怎么回事也許不是客氣話。
高山和深谷都會有所變化,何況是有著肉體的人呢?
有些人一發現自己的臉上有了皺紋,或者是頭上有了幾根白頭發,就發愁不已,這就是不懂得自然的道理。
對于生老病死要能聽其自然,這樣才能擁有一個瀟灑自在的人生。
每一個人都熱愛自己的生命。熱愛自己、珍惜生命并沒有錯。
2
《伊索寓言》中有一個故事:
有一個老人上山砍柴,把柴扛在肩上走了很遠的路,他又累又渴,不得不把柴放在路邊,好歇一會兒,此時他順口說了一句:“唉!還不如死了的好。”
死神聽了這話,連忙跑來問他說:“你需不需要我的幫忙呀!”
老人并沒有要求死神把他帶走,反而說:“請你把那捆柴放到我的肩上!”
寓言中的這位老人心態上的變化,很有意思,也頗見人生的道理。
中國古代有許多人祈求長生反而弄得短命。不少皇帝為了長生不老而求仙供佛,結果不是送了自己的性命,就是害了別人的性命。
古往今來求仙拜佛的人有千千萬萬,長生不死的卻找不到一個。
秦始皇曾派徐福帶著數千的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到神話中的仙山蓬萊去采不死藥。
徐福入海后并沒有看到什么仙山,回來后騙秦始皇說:“海里有一條大鯨阻撓去蓬萊山的航道。”
秦始皇親自帶人到海邊射死了一條大鯨,但還是沒有采到什么不死藥,沒過多少年,他就一命嗚呼了。
人有出生的一天,就必定有死亡的一天,這就像有黑夜就必定有白晝一樣,是自然的規律,是每一個人都逃避不掉的。
所以,我們應該生的時候不歡天喜地,死的時候也不呼天搶地。
3
一個人,應該是無拘無束地來,無牽無掛地走,不忘記自己的來處,也不追求自己的歸宿。事情來了就欣然接受,把死和生全扔在腦后,一切順應自然的規律。
若有機會,我們可以走出戶外觀察一下大自然,在沒有人為的干擾下,萬物都以平衡的運動形式和諧地運轉著,鳥兒知道在什么時候飛向南方,樹木知道什么時候吐出嫩葉,青蛙知道什么時候冬眠,魚兒知道什么時候吃食……
沒有過分的緊張,也沒有揮霍無度。如果自然界不按其本身的節奏運動,世界萬物就會亂作一團。
人類也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但人類卻很少考慮內存的天性要求。
滄海桑田,那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類要學會向自然妥協,順應自然,敬畏自然,一味地向大自然攫取,永無止境地攫取,一味地向大自然挑戰,不知天高地厚地挑戰,帶來的只能是連綿不絕的災難,洪澇、干旱、酸雨、藍藻……
這是從大的方面來說順應自然,從小的細節方面,我們也要順應自然規律,調整生活習慣。
比如年齡大的人,不能不服老,應該處處小心,才能趨利避害。
平時要順應氣候的變化,適時地增減衣服,飲食也不能和年輕人一樣,要清淡,大魚大肉消化不了。只要保持從容不迫、順應自然的態度,那么,任何事情都能應付自如。
于今,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發現,現代人的健身方式中存有可笑的悖論:上班乘電梯上樓,然而早晚卻要跑步鍛煉,有些人還購買電子攀登器來保持腿部線條;開著車去附近便利店菜場購物買菜,然后又匆匆回到運動踏車上,“跑”得一身大汗。
我們靠機器來節省人力,反過來又購買其他機器強身健體消耗體力,防止身體垮掉。
以非自然的方式來糾正不自然。這種方法不能算是順應自然的。
總而言之,既充滿自信,又順應然,這才是我們需要的真正的人生。
- The End -
對此,您有什么看法呢?請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您的心靈。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