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正值的思維方式以及努力的決心助你破防困難死角!
不論是在職場也好,生活也罷,我們常常會遇到許多麻煩,日子十有八九不容易。怎么樣的思維方式以及能力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去認知這些問題,從而能夠從容的應對呢?
第一,那什么樣的思維方式才會更加有利于我們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呢?
首先思維方式是什么意思。
人類的思維方式只不過是人們自我的一種設定,就像是各種計量單位或是地名人名,其意義在于人們怎么去解讀,去領會。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一句名言“存在即合理”,這句“真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我們為什么要去思考,去判斷某一件事物的存在合理性呢?因為我們渴望得到真理,所以要去思考。思維方式便是體現思維度的一種表達,將我們抽象的思維轉化成具體的語句去描述。
其次,一方面,正值的思維方式可借鑒。
正值的思維是指:不厭辛勞,愿他人好,愿為大家的幸福而拼命工作,這樣的“思維方式”就是正值;下面將通過闡述一些前人的經驗來認識和學習正值的思維方式。
1.藍斯登原則。
在你往上爬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潔,避免你在下來的時候被滑倒。
該原則源自于管理學,主要寓意是說,人無論在做什么事都要做到進退有度。
也就是在說,思考的時候要考慮到前前后后,最大程度做好準備去迎接即將到來的磨難。磨難不可預測,但是我們可以做到把風險降到可控的范圍內,處事不驚便是這個道理。
2.盧偉斯定理。
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為什么在職場中有些人常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回答“不太好說”“有點沒把握”,明明是可以做到的,偏偏表現的不夠自信,逐漸脫離“實事求是”,謙虛不是把自己看得很糟,而是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完成。
謙虛要做到忘記自己,忘記身份,忘記高度,即使是領導,在遇到不懂地方或是做得不夠好的地方也需要虛心求教。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每當人們夸獎他知識淵博,才華橫溢的時候,他總會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
3.刺猬理論。
刺猬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為了避免互相刺傷會保持一定的距離。
同樣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應該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個體的差異化導致人在交往過程中極易發生摩擦,選擇合適的距離可以避免類似問題。
一般來說,在職場中,領導與員工之間的交流就非常體現刺猬理論。領導想要做好工作,就必須與下屬有密切的溝通交流,同時保持適當的“距離”,讓下屬感受到領導的尊重與信任,又不至于到“談兄論弟”,很好地促進工作的進行。
法國一任總統戴高樂座右銘便是:保持一定的距離。
4.費斯諾定理。
人有兩只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這意味著人應該多聽少講。
但與他人進行討論探究或是聊天時,別人再說的是他的經驗是他的價值,他是在傳達他的價值。多多汲取經驗教訓,學以致用。同時一個聆聽者也應具有一定操控空間,即以合適的句子引導對方說出相關觀點,比如遇到的困難是如何解決的?
美國著名化妝品公司玫琳凱,其創始人要求管理者學會聆聽是最重要的事,而且每一個員工都有機會訴說。正是這種聆聽,促進了玫琳凱公司的發展趨勢.
以上提及的也僅是萬千思維中的寥寥幾種。
另一方面,負值的思維方式不可取。
定義:相反,憤世嫉俗、怨天尤人,否定真誠的人生態度,這種“思維方式”就是負值。
其實把正值的思維方式反過來便是負值思維方式,上文的描述同樣利于改變錯誤的思維方式。學習前人的經驗,避免重蹈覆轍。下面再提幾點。
1.恐怖化的思維方式。
把遇到的困難放大,放大到害怕,那怎么還能去應對呢。應該要學會放松,減輕壓力,要相信自己。
2.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不過是一種完成不了任務的一種無奈,甚至可以說是能力不足的借口。在選擇上,一定要保證自我的認知,同時要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水平。不可抗力才是真的“順其自然”。史蒂芬科維曾說過:“人在一生當中,永遠不會喪失的能力,就是選擇的能力”。
第二,我們來思考一下,天賦能力(或是先天條件)會比后天訓練更厲害嗎,答案是否定的。
古有“傷仲永”之事,仲永天資聰慧,五歲便可指定事物快速作詩,其文筆水平不僅得到鄉人的認可,還得到了全縣的贊揚。只可惜了仲永父親沒有好好培養他,只把仲永當作及時的利益,唯利是圖。十年后,“泯然眾人矣”(仲永已經完全和普通人一樣了)。
天賦能力只是決定了一個起點,后天努力才能更上一層樓。
美國的一位暢銷書的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韋爾,他在《異類》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一萬小時定律”即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即使是零基礎,只要通過·至少一萬小時的有效學習與運用,也能夠達成這個目標。
“一萬小時定律”并不是空穴來風。格拉德韋爾一生致力于研究心理學以及社會學,他的大數據實驗結果顯示,一個人無論是否有天分,一萬小時足以將一個普通人打造成一個大師級人物。一項研究的終極奧義是在不斷的努力探索當中。
比爾蓋茨,在十三歲的時候便接觸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批電腦,這是他的先天條件。但是在他創立微軟公司的時候,已經二十多歲了。別看他很年輕,在這七年的時間里,他每天學習程序設計已經達到廢寢忘食的狀態,遠超過一萬小時的歷練,才讓他一舉走向成功。
莫扎特,六歲前便有著3500個小時的鋼琴練習時長,到他二十一歲寫出世界聞名的《第九號協奏曲》中間的還有著整整十五年的歲月。朗朗,十歲的年紀,每天練習鋼琴八小時,過著學校、家兩點一線的生活。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泰晤士報》知名專欄作家,BBC《新聞之夜》撰稿人馬修·薩伊德在他的《天才假象》一書中同樣也提出了類似一萬小時定律的觀點。
該觀點認為,有目的性練習將不斷提升你行業知識水準,不斷強化你的弱項,時間累積會促使你帶著終點一直向前奔跑。
為什么現在的我們會認為那些在某個領域十分突出的人是如此的優秀,也會羨慕他們所作的成就?其實,我們會發現,在他們努力成長的時候我們根本就沒有特別去注意到他們的存在,他們的成就仿佛是憑空出現一般。
如果我們想要成為那樣優秀的人,一定要保證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分配到合適的時間去追求我們的夢想。無數的經驗告訴我們,唯有努力不負天下人,成功從來都沒有捷徑可以走。正如貝克漢姆所說:“我一直都堅信,想在任何領域有所成就,你都必須努力,努力,在努力。”
稻盛和夫說:即使能力很平凡,但只要拼命努力就可以彌補能力的不足,從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總的來說想要真正地在職場如魚得水、人生一往無前,需要持有正面的“思維方式”,需要滿懷“熱情”,并且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把自己所持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即使遇到再艱難的問題麻煩也都能正面面對自己的工作,從而把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文/老夏分析師
如果我寫過的一篇文章,講過的每一話,做過的一個舉動,
曾在你的心里蕩起漣漪,那至少說明在逝去的歲月里,
我們在某一刻,共同經歷著一樣的情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
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