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改變思維模式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
初任團隊組長,工作安排和時間管理十分凌亂;
閱讀文獻很難理清思路,很容易因小失大;
課堂演講沒有條理,缺乏縝密的邏輯……
那么,如何改變這一現狀?
你可能還不知道,優秀的人的思維模式,
是可以通過思維導圖訓練出來的!
01
什么是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沒有想象中那么復雜,所以切忌糾結于形式和方法,工具就是拿來用的,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對于大腦來說,簡潔的信息更利于記憶,思維導圖通過大量文字內容的提煉,閱讀一張圖,就能把握住記憶的要點。結合豐富的顏色和圖畫,把原來只有文字的內容部分和圖像記憶關聯起來,當你回憶這張思維導圖的時候,就能順著圖像信息聯想到關鍵內容。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來思維導圖有三個特點:
?一個明確的中心
?以中心為基礎向四周發散分支
?分支是由一個關鍵詞/圖形組成
02
如何利用思維導圖讓大腦邏輯清晰?
憑感覺畫圖的懵懂小白與邏輯清晰的思維導圖高手,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答案是結構化思維和關鍵字提取。這兩點決定了最終思維導圖的呈現質量,結構化可以減輕思維壓力的,關鍵詞幫助減輕理解壓力。
我們應用思維導圖的時候,按照整理內容的類別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做信息整合,整理別人已有的內容,比如讀書/文章筆記、學習記錄等;另一類是做創意思考,梳理自己的思路內容,比如問題分析、創意發散等。
那么,怎么使自己結構清晰呢?
對于有清晰結構的文章/書籍,直接提取小標題/章節標題作為第一級分支。但是有時候,文章的邏輯結構卻沒有那么直觀。比如朱自清《春》這篇文章,這是小時候的我覺得超級難背的文章,雖然不長,但是乍一看,寫的內容很散,提取不到中間的邏輯框架。
這樣的文章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
首先,用一句話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內容,問自己“這一段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來提取信息要點。
其次,判斷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了解每一自然段的作用,判斷每一個要點屬于哪個層級,找到主從關系,進而為文章劃分結構。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同一個層級的關鍵詞,必須具有相同的邏輯屬性。比如,“描繪人們的狀態”和“描繪大自然的狀態”這兩個要點,就不能直接和盼春、尋春一個層級,需要再向上提取,得到“繪春”這個分支結構
03
如何使思維導圖結構更加完美?
①最理想的一級分支數目是4-6組
人的短期記憶一次只能容納五到九個物品、概念、數字,如果只有4-6組,記憶起來更加輕松,大腦也更容易接受。
②整體層級最好小于4層
整體層級如果太多,內容就會過于拖沓,反而對大腦造成負擔。這樣的情況也說明,對內容不夠熟悉了解。
③控制一張圖的均衡
在畫圖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對某個關鍵詞有新的想法,那么在這張圖上做個標注,另外畫出一張小導圖來進行分析,避免出現某一部分過于繁重,顧此失彼。
④適當運用豐富的色彩調動感官氣息
美國暢銷書《Color for Impact》中提到,使用顏色可以縮短82%的信息搜尋時間、提升70%的理解力、60%的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