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社會人,人人都擁有自己的自我空間。
心理學家霍爾說,“人總是把它隨身攜帶著,談話時維持它,將自己安置在適當的位置”。
1978年,海達克教授對個人空間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認為,自我空間有一個縱向軸,根據這個縱向軸,人體腳的周圍所需空間,會比頭周圍要小一些。
首先,個人在不同情境下對自我空間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
舉個例子,當你與自己熟悉的朋友交談時,你對自我空間的需求,會比你跟戀人交談時的自我空間需求更大一些。
當你跟一個不太熟悉甚至陌生人談話時,你的對自我空間的需求,又會比跟熟人或朋友談話時對個人空間的需求更大一些。
以此類推,當你與一個態度不友好甚至對你有憤怒情緒的人交談時,你的自我空間需要,將大大超過你跟陌生人溝通時的自我空間需求。
所以,按照這個量級我們來排一個自我空間需求的等級順序:
憤怒的人 > 陌生人 > 熟人 > 關系親密的朋友 > 戀人、家人
看出來了嗎,這就是你的自我空間需求,它與人際關系的疏密緊密相關。
而且很顯然,情景不同,個人對自我空間的需求度也不同,而這種需求度,就跟自己與其他人的關系深淺有關。
其次,自我空間容易受環境和場合影響。
當人們擠在擁擠的公交車或地鐵上時,自我空間通常都變得極其渺小。而當你到達一個空曠場合,自我空間就會變得非常大,這是自然環境對人的自我空間的影響。
而在文化環境和自然條件上,也會影響自我空間也會受。
比如,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有限,很多袖珍型設施,擁擠而窄小,這就導致日本人的自我空間感非常小。
而歐美如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國民的自我空間感就會相對要大很多,這是由文化和國家地理環境共同造成的。
而如果根據人際親疏關系來劃分人際距離的話,一個人的自我空間距離就會被分為這四種區域:
親密區(50cm以內)
個人區((50-125cm)
社交區(125-350cm)
公共區(350-750cm)
所謂親密區,就是人們的隱私區域,在這個區域內,只允許最親近無礙的人進出。
因為在親密區域內,人是最自然放松的,人體的各種感覺器官都在發揮作用,充分接受和傳遞信息,從而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與信賴。
然而,當人們在擁擠的公交或地鐵上時,這種親密區就會遭到破壞。這時候人們因為緊貼站立而不得不喪失對親密區的防護。
這時候,你注意看看就能發現,每一個人都盡量不去看跟自己挨著很近的人,不跟對方的面部和眼光接觸,并調整臉上的表情,釋放出冷漠和疏離狀態,以避免因為站得太近表情泄露而引起對方的注意。
個人區:在這個區域內,人們的交談、舉止、態度都會比較隨意。因為這個區域內,通常是通知書、熟人、朋友才能進入活動的區域。
社交區:既然是社交區,交往性質就不再是私人性質,而體現出公共的一面。這個區域內,自我空間需求是增大的。
公共區:在這個區域內,個人的自我空間需求會非常大。因為這涉及到個人社會地位與角色。
了解到以上特點,我們就能知道,每一個人的自我空間都有不同的特征,并隨環境的改變而發生改變。自我空間的大小和延伸,與文化、人際親疏關系、環境場合都有關聯。
當我們了解一個人的文化背景、關系親密程度,并配合以適當的場合,我們將能更好的收斂和控制自己的行為,以適當的方式與對方展開交流,從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自我空間,而且這個自我空間,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無論是生活中自己的房間、工位、衣架、飯盒,還是私家車內的個人空間,都代表著這樣一種感覺:這里是我的心靈和地理環境,這里的一切都由我說了算,關閉它還是是敞開它,是我自己的基本權利,他人無從干涉。
當人處在這樣一個自我空間里的時候,他才會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和熟悉感。
所以,當人意識到這一點,開始關注自我空間需求的時候,也代表她的內心和頭腦已經覺醒并成熟,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思維深度。
而一個人也只有在達到這種思維深度并確認自己處在一個自己可以說了算的空間中時,他才會產生安全感和自由感,才會從內到外覺得自在。
而這種時候,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也最容易達到頂峰,并實現平時不可能實現的任務,達到平時不能達到的頂流狀態。
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個人獲得了“徹底的自由”。
當一個人的生命力自由流動之時,就是這個人,最像他自己的時候。當人的自我空間能夠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得到充分舒展時,這個人就能感覺到自己對生活的掌控力,并進而形成這樣的狀態:
這是我的生活,我完全可以掌控。即便當中會出現失控或者崩潰,我也不會害怕,因為我深信,我有能力讓我的生活回到正常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