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典詩歌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它蘊含著我國古代無數人民的情感、思想和智慧,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也能啟迪人的思想,彰顯東方文化之美。一如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所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惠州一絕》,便是古典詩歌中能夠治愈人心的一首經典詩作。它出自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之手,是蘇軾于宋哲宗紹圣元年被貶惠州期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那么蘇軾的《惠州一絕》,到底是在什么地方起到了治愈人心的作用呢?
概括來說,便是蘇軾作品中一貫具備的曠達精神所致。而如果要說的細點,還可以說是美食的功勞。要知道當時的遷客逐臣到了嶺南一帶,無不盡顯哀怨嗟嘆之辭,唯有蘇軾到了嶺南,愉快地學習古法釀酒,吃荔枝,甚至還自創了美食羊蝎子。而這首《惠州一絕》的主角,正是荔枝。
《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首先,詩的第一句“羅浮山下四時春”,它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需要注意的是,嶺南在古代被稱為南蠻之地,中原人士都是聞之生畏的。而對于遷客逐臣來說,也幾乎只有蘇軾愿意仔細體察當地的風物,所以在其他人埋冤嶺南為蠻荒之地時,蘇軾卻發現了它氣候上的優勢,“四時春”。
也正是因為羅浮山下四時春,才有了第二句“盧橘楊梅次第新”,即這里每天都有新鮮的枇杷和楊梅吃。這里的“盧橘”,現是橘的一種,但在詩中指枇杷。據《冷齋夜話》記載,東坡有詩:“客來茶罷無所有,盧橘楊梅尚帶酸”,張嘉甫曰:“盧橘何種果類?”答曰:“枇杷是也”。
然后,我們再來看詩的三四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它的意思是說,每天吃上三百顆荔枝,我愿意永遠做一個嶺南人。從這兩句詩的意思來看,荔枝對蘇軾的吸引力顯然是巨大的,它就如同我們現在因為某某原因定居某個城市一樣。
看到蘇軾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禁讓人想起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沒想到當年楊貴妃為了吃上新鮮的荔枝,不惜勞財又傷命,而蘇軾卻可悠閑的“日啖荔枝三百顆”。很顯然,美食對于被貶惠州的蘇軾來說,起到了一定的治愈作用。
縱觀《惠州一絕》,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我們卻能夠看到蘇軾被貶惠州后曠達樂觀的一面。他被要求“不得簽書公事”,于是就流連風景,體察風物,對當地的美食產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可謂是美食治愈人心。其實放到今天,美食也是能夠使人心情愉悅的一種極佳方式。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