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工智能恐慌論一直存在,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應用,不管我們是否樂意,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關于人類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再度討論,此時似乎也并不為過,而且還變得更加意味深長。
記者 | 張葉
本文長度為2500字,建議閱讀5分鐘
洗衣機說:主人,我肚子里面已經有黑色褲子,白色襯衣盡量不要放在一起洗
主人說:好的,請幫我分開洗滌
洗衣機說:沒問題
洗衣機說:主人,你洗的這件衣服今年已經洗了100次,最近這個品牌在打折,您是否考慮買一件新的?
主人說:呵呵,好的
洗衣機說:主人,平常您洗衣服的時候一般都會看“康熙來了”,電視馬上就開始了,我幫您打開電視吧
主人說:好啊,你太聰明啊
洗衣機說:跟主人比我差的太遠啦,主人您是人工智能專業的博士呢!
上面這組對話來自于360大數據中心副總經理傅志華,在數據猿聯合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騰訊直播共同舉辦的“中歐微論壇|超聲波——以數據思維 擁抱智能時代”活動上提到的場景。
這樣一個生活片段,大家可能認為是天馬行空極其不可思議,可是細細想來,這或許就是未來我們生活的真實寫照——人工智能(AI)將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
AI已經照進我們的現實生活
人類對于人工智能的研究緣起于上世紀60年代。2016年,以AlphaGo大勝韓國圍棋名將李世石事件為標志,人工智能開始進入爆發元年。那些科幻影片中常見的“神奇”景象漸漸也出現在我們的尋常生活中,比如掃地機器人、醫療護理機器人、娛樂機器人、客服機器人等服務類機器人,以及現代工業化發展中的中堅力量工業機器人等。顯然,人工智能已經不是遙不可及。
而且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工智能不僅越來越深入應用到我們的衣食住行、教育、醫療、金融等領域,而且已經開始擁有了不俗的性能和廣泛適用性,讓更多普羅大眾享受了這一高新技術“紅利”。創業者、投資人、專家學者等也都在齊齊唱好人工智能市場發展。
有研究表明,從全球發展來看,AI市場將在2019年達到153億美元規模,2024年超過400億美元。面對新技術不容小覷的發展之勢,不管我們是否樂意,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通過智能化解決社會問題,也將會成為接下來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向。
然而,當人工智能逐漸占據我們生活的大部分日常時,大家對它的新一輪思考卻也翩然而至:人類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恐慌輪”不成立
在“中歐微論壇|超聲波——以數據思維 擁抱智能時代”活動中,TalkingData首席布道師鮑忠鐵作《人工智能會讓誰丟失飯碗》主題演講時也提到,人類47%的工作崗位正在被智能機器人取代,比如律師、譯者、記者、客服、保安、會計、司機、銷售、醫生、交易員、助理等,機器人正在生活中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
他甚至強調,商業領域對人工智能的定義更為直接簡單,即人工智能是能夠代替人類工作、滿足人類消費、超越人類智能的機器人和算法。那么AI究竟該如何被看待?
在新一季《最強大腦》綜藝節目中,人工智能再一次完美演繹了和人類最強大腦的PK戰。人類選手一度以悲壯的心情——“即使必輸無疑,也要維護戰隊和個人尊嚴”——應戰。選手們的畏懼心理折射的也正是當下人類對于人工智能發展的恐懼。
這些平常人無法企及的人類“超級人腦”們已經在記憶力、識別能力等方面表現的極為出色,但是當他們在最擅長的領域被機器打敗時,這種沖擊無疑會將“人工智能威脅論”的社會討論再度引向高潮。
恐懼,是人們面對未知事物的正常心理。事實上,人工智能恐慌這套理論,早在幾年前就曾受到過包括霍金在內的很多社會各界人士關注。如果真要追本溯源,1950年,人工智能的先驅阿蘭·圖靈就在他的著名論文《計算機器與智能》中最早羅列過人類對于AI發展的反駁意見。可以說,從AI誕生之日起,對它的各種質疑和批判就從未停止過。既然是一條被爭議了近60年的觀點,現在又怎能一時間得出答案呢。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與其將人工智能看做是模擬人類智慧、試圖取代人類的威脅,不如就將其單純認作是一個十分先進的技術領域,代表的是計算化以及自動化。人工智能未來發展就是應用和設備的融合,幫助人類應對數字化的不斷挑戰,將最具有相關性的數據信息做成可視化并傳達給人類使用,成為人類最信賴的助手。
當然,隨著技術不斷成熟與發展,人工智能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形成產業化,那么此時再來討論恐慌論似乎也并不為過,而且更加意味深長。
回歸本真,向機器人學習?
除此之外,“當人類害怕被機器取代的時候,我們不妨也先來向機器學習。”這是天云大數據CEO雷濤在活動中表達的另一種觀點。雷濤表示,AI其實教會了我們如何構建一個全新的認知體系。在這個新體系下,AI還原了人類對于世界復雜性的新理解方式。
舉例來講,當我們看到一棵樹,自然閃現的答案是“這是一顆大樹”,這屬于抽象思維。但當機器識別的時候,它通過捕捉樹的所有細枝末節,用最復雜的計算過程呈現出最簡單粗暴的表達。所以,人類與人工智能的區別在于,人類習慣用簡單的思維抽象這個世界;而人工智能卻將世界復雜成各種公式,用最規律性的思路回答問題。
其實,再強的人工智能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機器本身就是在執行人教給它的指令,尚未能理解人類感情程度。這也是目前人工智能的現實。當然,它并不會就此止步。換句話說,人工智能已經在幾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領域超過了人類,卻在那些人類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上,還差得很遠。
電影《人工智能》、《機械姬》、《她》等都在從不同角度闡述一個理念,即當人工智能達到某種高度時,擁有“情感”才能使其進一步接近人類本質。在機器學習算法等技術日漸普及和成熟的今天,人們也已經開始醒覺“認知”、“情感”才是創造出真正人工智能的瓶頸,情緒識別或將成為AI發展的下一個重點。
判斷情緒、看出眉眼高低,對于人類來說,可能幼稚園小孩都能做到。未來,情感識別功能是機器人進入家庭民用化的必備技能之一,也是區別工業機器人的屬性之一。這項技能可以使機器人更像人。但目前,人工智能機器人還遠沒有達到情感表達的水平。
最后,AI對于人類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這其實是一個無解的辯題。我們終究無法描述出人工智能未來會達到的地步。但是我們確信,如果人工智能發展到威脅人類存在的地步,至少還要走很長的路。另外,人和機器也并非就一定是敵對關系。即使人類在某一次比賽中輸給了人工智能,也代表的是人類科技又向前發展了一大步。
任何新鮮事物的出現必然經歷從看好到看衰、從野蠻生長到冷靜思考。隨著時間與技術的發展,AI相較于人類的存在并不一定是要取代人類,我們何不如將其看成是人力的一種補充呢。
本文記者張葉 微信:1104644189
來源:數據猿
點擊關鍵詞查看相關歷史文章
-專訪·深度-
-報告·前沿-
-更多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