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時走走雜志風文藝范兒,有時幽默毒舌,皮一下很開心。他既能給你念關于春天的詩,也能一本正經地和你聊人生幻想。會探究當代人類行為表象下的深層心理,偶爾玩心大起,還會帶你去城市探險。
眾所周知,“撲騰發”,不是,“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是已經具備了法律地位的中國通用語言。依照的是北京市和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的口音標準。
北方方言雖然是現今使用人數最多的方言,但南方漢語的獨特差異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比如歷史上因為遠離中原從而保留了較完整的古漢語特點的粵方言、閩方言和客家方言。這三者混合存在于廣東省內,與“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相對應。
因為本土方言太過“強勢”,廣東日益成為眾人眼中普通話口音泛濫的“重災區”,廣東人說起普通話來,分分鐘好似“藍天白云,晴空萬里,突然暴風雨”……
那么城畫君忍不住想問了,廣東人說普通話的口音究竟能有多奇怪?( 另外,文末還有豪華七夕彩蛋這種事,城畫君會亂講?)
老板,來一碗“牛郎”面
身處廣州的小Y說,別的還好,但有的時候跟廣東朋友們一起點菜真是太尷尬了!
原本以為“咖喱娘惹雞”這種快速拼接n、l的菜名已經算是“人艱不拆”級別的了,但某次聽到朋友坦然對老板說出“來一份‘牛郎’面”(牛腩面)的時候,小Y還是忍不住虎軀一震。
雖然普通話中的鼻音韻母n和ng區分明顯,但在方言中,前后鼻音卻很難分辨。比如an—ang,en—eng就成了講閩方言的廣東潮汕人的死穴。
▲臺灣畫師Duncan當肯的作品《字典里沒有ㄢ的朋友》(ㄢ在漢語拼音方案中相當于韻母“an”)
而講白話和客家話的廣東人也未能幸免,他們大多數同樣對鼻音韻母in—ing毫無感覺……比如以下這個 “車禍”現場范例:
店員:“您的桌號是87,我先清理一下哦。”
顧客:“什么?親我一下?”
對呀,你就是我的“小仙女鵝”
橙橙還記得她剛跟男朋友阿C在一起的時候,有一次指著照片給阿C介紹自己的好朋友們,說:“這幾個都是可愛的小仙女兒~” 來自東北的她說兒化音流暢得就像在雪地滑行。
而阿C是廣州人,聽完之后立刻接了一句,“你也是我的‘小仙女鵝’啊!”
沒錯,不是天上飛的“小仙女兒”,而是地上跑的“小仙女鵝”。橙橙又氣又笑,原來在大廣東,仙女真的會下凡的!
這也是廣東人講普通話的一個明顯bug——說得比較生硬,沒有語音起伏,且很難發出兒化音和輕聲。
普通話中的“兒”其實不是一個單獨音節,而是附加在音節末尾的卷舌音,正確的讀法是從前面的音節自然滑落到“兒”。
但廣東人會將“兒”字割裂出來發音,而且還……不卷舌。只發“e”的音,不發后面的“r”,聽起來自然就一言難盡了。
喇嚟嘖啊咩,你在講什么先
說實話,城畫君也從來沒有見過哪個地方的人說話能像廣東人一樣加那么多句末語氣助詞。這些詞也成了他們平時說話慣用的“后綴”,就算從方言轉換到普通話,也很難去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