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壓歲錢的來歷?
早在漢代,就出現過壓歲錢了,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而是為了佩戴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到了明清一代,則有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的壓歲錢,也叫“串錢”;
關于壓歲錢,其實還有一個故事。
相傳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他喜歡在年三十出沒,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而被摸過頭的孩子往往會嚇哭,接著發(fā)熱生病。
城鎮(zhèn)上有一大戶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他們害怕崇把孩子嚇哭,便在年三十晚上將錢幣包了又拆,拆了又包,最后將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以保孩子平安。
夜里,祟正要用手摸孩子的頭,突然旁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從此不敢再來侵擾。
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紅紙包上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面,幫助孩子平安過年,又因“祟”和“歲”同音,久而久之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壓歲錢的習俗源遠流長,歷經千百年的發(fā)展,形式雖然有變,但都飽含著長輩對晚輩深深的愛。
有些長輩會在大年三十給孩子壓歲錢,希望孩子新年能好運連連;也有長輩喜歡大年初一給,那壓歲錢到底什么時候給最好呢?這里面還真有點講究!
二、給孩子壓歲錢,是大年三十好還是初一好??
正如前面說到的,祟愛在年三十出沒,父母長輩為保護孩子不受祟的傷害,會給孩子紅包壓住邪祟。除此之外,大年三十是新舊一年的交替,在大年三十給孩子壓歲錢能洗掉一年的霉氣,那新的一年孩子就能行大運。
有些地方卻流行在大年初一的早上給壓歲錢,大年初一是晚輩向長輩拜年的日子,晚輩給長輩拜年體現對長輩的尊重后,長輩再給晚輩壓歲錢,體現了“尊敬長輩”的民族文化。
在萌媽看來,各地有各地的習俗,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習慣,給壓歲錢的時間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帶著美好祝愿,那都是好的。
如今的壓歲錢往往不再是祝福,而是父母和親戚之間的人情往來。二孩子收到的壓歲錢,通常會交由父母保管,一是金額比較大,放在孩子手里不放心;二是父母放任不管,孩子遲早會把這些錢花光。
作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壓歲錢的重要性以及怎么理性消費,幫孩子把錢存起來。
三、父母該怎樣處理孩子收到的壓歲錢??
1、告訴孩子壓歲錢的意義
父母要告訴孩子,壓歲錢不僅僅是幾張紙幣,更是長輩親人對孩子的祝福,在父母的教育下,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
2、分段管理
0~3歲,父母全部收走管理,這個階段的孩子并沒有自己花錢的需要,不過父母也可以給孩子包個元寶或銅板,給孩子儀式感;
3~6歲,父母代為管理,也就是“我替你存著”。此時,孩子對錢已經比較敏感了,那父母可以告知孩子拿到了多少壓歲錢,這些錢是孩子的,但是以后才能使用的;
7~13歲,父母和孩子共同管理,對于壓歲錢,孩子也有支配權,孩子可以選擇將錢放進銀行,也可以放進儲存罐。當有想購買的物品,經過溝通后,也能隨時取出;
13歲以上,視金額大小,交由孩子自行管理,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要養(yǎng)成合理分配金錢的習慣,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學會記賬,學會合理花錢,從而培養(yǎng)其金錢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