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俊霞
公眾號:齊魯海風
自從父母把口糧地租出去,養老便提上日程。
父親不愿意種地了,他說:你爺爺是73歲走的,我可能也會73歲走,我不能活到死,干到死。
我問他:走不了怎么辦呢?生老病死不由己,你想得太多了。
母親對不種地也表示贊同,這些年種地,母親沒少跟著父親操心。
父親是干農活的主力,母親是管嘮叨的。
父親尤其不喜歡給莊稼打藥,他聞不了農藥味,可是母親看見莊稼生蟲就著急上火。
不種地了,老兩口就不用吵架了,但收入也減少了。
起初,母親還去街上的工廠領零活,貼商標,插花。
漸漸地,就不愿意干了。
兩個弟弟都表示父母錢不夠花,他們給生活費。
嘴上說說,還沒有給過。
小弟還說:你們不能要我姐的錢,我和哥哥平攤。
可是他姐是給父母錢最多的人。
老一輩人常說:養兒防老。
兒子結婚成家后,有幾個給父母現金的?
大弟開超市,父母去買東西,大多數時候付錢,一次半次的不付錢。
他也會問父母:你們缺錢嗎?我給你們拿點錢。
父母表示不缺,他從來不會主動給父母。
小弟有時候回家,來不及買東西,就給父母一百二百現金。
父母不種地后,手頭肯定沒有以前富裕,花老本,又沒有多少老本可花。
我勸母親:他倆都有老婆,孝敬你們多少,不管錢還是物,你們就拿著,沒必要什么事都擺到臺面上。
去超市買東西,大兒子說不收錢,你們就沒必要給。
大兒子給你們交電費,你們沒必要給他還錢。
小兒子給你們二畝地,或租或種,收入多寡,是你們的事,你們沒必要給他租地的錢。
說白了,兒子有老婆孩子,是單獨一個家庭,人家還有岳父岳母要贍養,一碗水端平哪兒有那么容易?
早些年,夏收,秋收,春節,我還給父母現金。
那時候,父母的日子不寬裕,還是兩個兒子家免費的勞動力。
這兩年,我不給父母現金了。父母有錢也不會花,還不如買成東西。
我的一畝多口糧地,自我參加工作,一直是父母或種或租。
父母家里的寬帶網,一直是我埋單。父母家里的電器,家具都是我花錢買的。
更不用說,父母一年到頭,從里到外,從頭到腳的衣服,鞋帽都是我打點。
這些小事,做一季不難,做一年不難,難的是二十多年如一日。
兒女從不同程度上貼補父母,父母的日子沒有那么難過。
我勸過母親:人情來往,你們可以不隨禮,你們都沒有收入了,何必打腫臉充胖子,你們隨禮有什么用呢?活著的時候看不到回禮,死了回禮都落到了兒子腰包里。
當然,即便有兒女貼補,父母也屬于窮人,是月收入低于一千的六億人之一。
父親一天一盒煙,兩頓酒,母親常年吃藥,這是固定消費。
我一直不贊成父親吸煙,也不是非要完全戒掉,少抽點總可以。
從父親吸煙來看,父親是個有錢人。
農村老人的養老金不高,再加上父親的退伍軍人優撫補貼,自家院子里種種菜,維持兩位老人的基本生活沒有問題。
我是無意中發現父母的著裝都是我置辦的。尤其是父親的著裝,母親已經撒手不管了。
父親說:你買的衣服不可心,你以后別給我買衣服了。
我說:你這人就是不要臉,有本事你別穿我買的衣服,鞋子。
母親偶爾還自己添衣置裝,但是她眼光不行,老家的集市,商店里又沒有什么好料子,好衣服。
但是女性,還是保留一點消費力才好。
算來算去,父母需要花錢的地方真的不多,前提是不生大病,小日子還是過得有滋有味的。
生活條件好了,人的平均壽命長了,我現在發愁父母的養老,若干年后發愁自己的養老。
五六十年代的父母養老還能靠兒女貼補,等七八十年代的我們到了養老的時候,養老又該何去何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