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時期, 志愿軍為了反制美軍的火力優勢,曾發展出許多因地制宜的戰術戰法,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坑道戰。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我軍能取得最后勝利,坑道戰功不可沒。
火力至上的美軍
入朝的美軍恰逢其 整體軍力和部隊士氣最鼎盛的時期,參戰的海軍陸戰隊和陸軍都是曾在二戰中經歷過惡戰的 精英部隊。就拿陸戰一師來說,該單位打滿太平洋戰爭全場,見識過硫磺島那般的絞肉機,戰斗力非同一般。
陸軍部隊也都參加過 歐洲戰場,雖然慘烈程度不如對日作戰,但德軍憑借更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戰術戰法, 戰斗力比日軍更強,能擊敗德軍足以見得美軍步兵師戰力不俗。
再加上此時的美軍剛剛完成了 二戰后第一次裝備升級,從飛機坦克到士兵手中的輕武器都有了跨越式的進步。不但用噴氣式戰機替換了傳統螺旋槳戰機,還第一次在戰爭中投入了直升機,這可是我軍甚至尚未建成 機械化。
那個時候,美軍稱自己是 世界第一,不但無人反駁,反倒覺得是理所當然,從裝備質量上看, 美軍最少領先志愿軍30年有余。在海空支援火力,遠程重型火力等方面實現了全方位碾壓。
美軍戰術思想的轉變
戰爭初期,麥克阿瑟還想著利用美軍部隊的機械化優勢 對志愿軍部隊實施大規模穿插包圍戰術,但最后卻往往被我軍反包圍,打的美國人潰不成軍。這是因為美軍戰術正中我軍下懷,論打 運動戰,志愿軍確實是祖師爺級別的存在。
美國人也逐漸意識到,運動戰限制了 美軍的單位火力優勢和壓制性的支援火力,將主動權白白送給了志愿軍。想明白這一點,美軍便改變了戰法,開始集中火力打擊我軍戰線,尤其是 后勤補給路線。
我軍此時已 將戰線推進至三八線,補給線路被攻擊,志愿軍無力繼續南進,又因為物資短缺,要和美軍打防御戰也十分困難。尤其是第五次戰役,美軍有學有樣,也開始玩起了 誘敵深入戰術,給我軍造成了十分沉重的打擊。
見中國軍隊 從進攻轉為防御,美國人樂開了花,對于自己的 火力優勢極為自信,認為僅憑著重型火力就能在志愿軍的防線上撕開一道口子,便調集部隊,向我軍防守陣地上鋪天蓋地的傾瀉火力。
志愿軍不是沒在國內戰爭中見過美制武器的威力,但國民黨軍隊和美軍相比,實在是 小巫見大巫。美軍在1951年夏季攻勢中,曾在 9天內向同一個志愿軍陣地發射了36萬發炮彈,共計330萬噸彈藥。
坑道戰的誕生
美軍的火力給防御作戰的志愿軍部隊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損失,我軍勢必要探索出 一種行之有效的反制方法,在這樣的背景下, 坑道戰應運而生,并很快普及到所有參與防御作戰的志愿軍單位中。
坑道戰是 我軍土木作業能力的巔峰成果,早在抗日時期,日軍部隊在 陣地戰中展現出極強的土木作業水平,日軍的防御工事不僅牢固,而且設置科學,不會出現射界盲區。
我軍以敵為師,土木作業能力與日俱增,到了朝鮮戰場, 土木作業已經成了我軍的看家本領。朝鮮天寒地凍,構筑工事極為困難,我軍將士就發揮 創造性,將戰場遺落的各種彈片和金屬制品收集起來冶煉,自制作業工具。
在整個戰爭期間,我軍修建出的坑道足有上萬條,總長度超過 1200公里,前線輸送兵力的戰壕和交通壕更是長達6200多公里,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作業奇跡。我軍的坑道不僅是用來躲避美軍的火力,更是 一種殺傷美軍的戰術手段。
在上甘嶺戰役中,白天面對擁有優勢火力的美軍,志愿軍戰士在頑強阻擊后,經常會 故意將表面陣地扔給美國人,等到了深夜,美軍人困馬乏,我軍集結兵力發動 夜襲,又從美軍手中將陣地奪回。
這樣的戰術讓我軍 將戰場主動權牢牢抓在手中,還給美軍士兵留下了極大的陰影。志愿軍本就以 神出鬼沒聞名,搞起夜襲來更是防不勝防,美軍士兵往往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我軍尖兵抹了脖子,到死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在整個防御作戰期間,志愿軍殺傷敵軍共 53萬余人,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在坑道戰中拿下的。直到戰爭轉入對峙階段,美軍都沒能找到 對付我軍坑道戰的有效辦法,只能硬生生吃下這個大虧。
無解的坑道戰
由于坑道戰在戰爭中的出色表現,這種戰法很快就成了 世界各大軍事院校研究的重點,不少軍事專家直言, 坑道戰根本就是無解的,至今仍未想出能夠破解的辦法。
當然軍事專家說的無解是 放在中美兩軍的當時所處的情況下,美軍依仗的本就是強盛的火力,運動戰并不擅長。而坑道戰既抵消了美軍的火力優勢,又強行將美軍地面部隊拖入我軍最擅長的 近戰,美軍失去地利人和,自然找不到破解的辦法。
也正因這樣,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修筑的地下坑道體系又被稱為 地下長城,是志愿軍士兵抵御美軍攻擊的最好依仗。坑道戰不僅擊敗了美軍的進攻企圖,也 摧毀了美軍乃至美國上下的戰斗意志,使朝鮮停戰協議的簽署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