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舒適區,正在慢慢毀掉你”
“處在舒適區,無異于溫水煮青蛙”
“不離開舒適區,和咸魚有什么區別”
……
在這些話中,留在舒適區被貼上不思進取、不求上進、不務正業的標簽,離開舒適區則被視為有理想、有追求。
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向往跳出舒適圈,進入自己尚不熟悉的領域,追求同一個標準的成功。
事實上,走出舒適區是一個偽命題。
“舒適區”一詞原本并非貶義,表現為在一種低焦慮和低壓力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充分的“掌控感”。
當我們不熟悉工作時,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慢慢積累經驗之后,處理工作的壓力下降;當能力遠遠大于挑戰,就可以在單位時間內通過較少的付出得到較大的回報,便會不知不覺進入“舒適區”。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選擇一條不舒適、最難走的路,難道不是為了追求一個更長期、更穩定的舒適區嗎?或許,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一、“吾日三省吾身”,思考自身能力與面臨挑戰的匹配度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能夠成功占據一個生態位,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在每一次想跳躍高點的時候,平衡自己的價值和能力輸出與所處環境的要求。舒適來自于對自身能力的信心,不完全依賴于外界的評價。
離開舒適區不是說走就走的任性,也不是設計師轉行做財務的跨界,而是堅持知識迭代,不畏懼職場挑戰,往正確的方向推自己一把。
二、除了能力舒適區的跳躍,也要學會接受情緒舒適區的變動
很多人認為,自己當下所屬的工作崗位能力大于需求,認知上覺得自己“拼一把”就可以有更高更好的發展。夸大了挑戰對成長的促進作用,低估了人在舒適區自我改變、不斷進步的可能。
跳出舒適區未必就是陽光大道,留在舒適區也未必等于混吃等死。換賽道所造成的現實與想象的落差,又能否做到完全的釋然與接受呢?
三、走出“認知誤區”,冒險與舒適區不處于對立面
即使從事的工作一成不變,每天也要以不一樣的方式來投入,或者讓業務水平變得更加精進,不一定要強迫自己去割舍現有的工作環境。我們需要的不是無意義的冒險,探索截然不同的行業或者崗位,而是在現在能力的基礎上,有效地評估自己。
如果工作穩定,不妨把舒適的事做精做專,擺脫職業瓶頸;如果你是能力的掌舵者,那就強化優勢,把“舒適區”當作“核心競爭區”。走出舒適區是一種成長,留在舒適區也可以挑戰自我、創造價值,也會有更多探索事業新發展的時間和精力。
舒適區并不是一條要跨越的界線,職場舒適區的建立全憑自己的努力與付出,因而完全可以選擇是繼續待在舒適區里,還是跳出去迎接新的挑戰。
正確認知世界,正確認識自己,才能更好地出發。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才是真正的走出“職場舒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