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本文你大概可以省十幾萬
讀完本文你大概需要3分鐘~
某公司新上任的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王先森,先前參加了很多大型企業的研討會,學會了不少技能和培訓經驗,于是乎,興致勃勃的寫了一份細致全面的公司員工培訓計劃書,一來提升人力資源部的精神面貌,二來加強員工自身能力從而提升績效。
王先森躊躇滿志,上至總經理,下至一線員工,準備進行為期一周的全員培訓,并且得到領導們的大力支持,還批準了十幾萬的培訓費用。
一周的培訓后,大家評論最多的卻是對培訓效果的不滿,除了人力資源部們的小伙伴們和幾名中層干部覺得小有收獲外,其他員工要么說收獲甚微,要么說學而無用,大多數人竟達成一致共識:十幾萬的培訓費用只買來了一周的“轟動效應”,還有人說老王這是“新官上任一把火”...聽到種種的議論,老王心理一陣委屈,百思不得其解。
- 提高培訓的有效性,避免資金浪費
- 提升員工的個人績效(員工個人層面)
- 增強企業競爭力(整體層面)
無論是企業培訓又或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就是:“為什么要做這件事?你想要達到怎樣的效果?
客觀層面,培訓畢竟是有成本的,一旦涉及到“錢”,總是習慣性的想到成效;俗話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從受訓者自身角度考慮,都希望這是個自我提升的學習機會;最后一個也是老板希望看到的,能夠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給企業帶來利益。
磚家研究表明:
- 40%的培訓內容在培訓后的短時間內能夠立刻被應用到工作情景中;
- 25%的內容在6個月以后還能應用;
- 15%的內容能夠維持到每年年末;
- 如果以貨幣形式來衡量,大約只有10%的培訓能夠轉化為員工日后的工作行為;
老HR有沒有聽過“生于招聘,死于培訓”這句話?很多老板會說“老王啊,干的漂亮,這批人招的不錯!”同樣也有很多老板把你辛苦寫的培訓總結扔到你臉上:“花了十幾萬,有啥效果呀!”
培訓的效果相對而言有滯后性,效果不能及時體現;并且受訓者自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視。任何所謂專家老師告訴你績效改善只要聽聽他的課,企業績效就突飛猛進了,記住那都是忽悠!就好像你180斤大胖子說三天后變成100斤,你信嗎?是不是很想拿著這些道理,pia飛老板?
1、學員個人特征(性格特征、轉化動機、個人能力)
性格特征、個人能力:
- 自我管理;
- 融匯貫通;
- 舉一反三;
- 依樣畫瓢;
轉化動機:
- 學員對培訓的初始期望值各有高低;
- 學員對自身職業發展的目標設置決定他的配合程度;
實際上對于很多員工而言,培訓現在變成了一種“任務”,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去學習的人,你能期待他們改變多少呢?
員工之所以沒有改變,無非是兩大原因:一是不知道怎么改變,二是不愿意改變。不知道怎么改變,就是對培訓知識的理解不透徹,不明白具體行動方法;或者缺乏相應的制度環境支持。不愿意改變,可能是對培訓老師的內容不認同;也可能因為培訓知識的難度致使產生惰性,拒絕改變。
2、培訓項目設計(培訓內容的選擇)
培訓內容的選擇:
- 培訓的轉化只在實際執行工作或培訓期間所學的內容完全相同時,才會發生(例如:新產品培訓);
- 培訓的內容適用于多種不同的工作環境(例如:人際關系技能的培訓)
- 培訓的內容是有意義的材料或策略,需鼓勵員工在實際執行工作中加以運用(例如:運營推廣策略)
針對三種內容不同類型的培訓,我想舉三個栗子說明:
第一種內容培訓:
假如是給飛行員培訓起飛和緊急降落的技能,培訓配合模擬的飛機(內部的計量器、儀表、照明都跟實體的飛機相似),那么飛行員是很容易將這種技能轉換為實際工作環境中的。
第二種內容培訓:
培訓游戲:深陷荒島。
游戲背景:私人飛機墜落在荒島上,只有6人存活,這時逃生工具只有一個只能容納一人的橡皮氣球吊籃,沒有水和食物。針對由誰乘坐氣球先行離島的問題,各自陳述理由。
這種培訓的意義并不是提升工作技能,但原理卻被廣泛應用。
第三種內容培訓:
練習題:按照九宮格的方式畫九個點,每個點與上下左右點的距離相等,用一筆畫四條直線將所有點連接起來,方法有很多種,告訴我們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從多個角度尋找解決辦法。
3、工作環境(轉換氛圍、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技術支持)
轉化氛圍:
- 受訓者的工作崗位特點,會督促和提醒他應用培訓中獲得的新技能和行為方式;
- 主管牽頭帶領團隊成員運用所學技能;
- 受訓者會因運用所學技能獲得獎勵;
管理者的支持:
- 在培訓中任教或監督,承認培訓的重要性,組織全員參與;
- 與學員共同制定學習目標,解答培訓過程中學員的問題或提供資源;
- 視學員培訓應用情況加以表揚;
技術支持:
- 培訓資源的支持:經費、場地、設施設備、工作人員等;
- 配套制度的支持:新員工培訓制度、競聘上崗制度、員工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激勵制度、績效考核制度、繼續教育制度等;
培訓轉化效果不好情況的出現,絕不僅僅是員工或者培訓內容的問題,更需要反思的應該是企業管理者,和人力資源管理者。
HR在培訓的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閉門造車”,必須要與各部門緊密結合,更重要的是得到大領導的支持,必要的時候“拿著雞毛當令箭”,如果領導的積極性更高,再采取獎勵措施,效果一定很顯著。
說到培訓成果轉化,每個學員都有發言權,但作為人力資源部門的領導,老王張羅了整個培訓的各個環節,包括培訓選題、選老師、發通知、準備場地、規劃時間...費力還燒腦,但畢竟涉及到這么大一筆費用,累死累活又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不能再繼續了,結果的好壞也應該做出慎重判斷。
的確,很多培訓的確毫無用處,但作為HR,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巨款石沉大海,而是要力所能及的挽回損失,總結經驗,下次改進!
所以,你GET到培訓成果轉化的技能了嗎?
跟著YOYO漲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