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35歲的職場“灰色”危機,打造成人生的”高光”時刻?
在微博上無意看到這樣一個提問:你覺得工作上,有年齡歧視嗎?評論眾說紛紜,其中一人的回答讓我感觸頗深。他說:超過35歲你再出去找工作試試。 耶魯研究員李文遜曾說,35是明顯的中年危機期,也是職場大多數人最糾結、敏感的年齡。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個年齡以上的中年群體都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雖然經驗豐富、閱歷十足,但隨著新鮮血液的加入,他們學習工作能力強、更有干勁且人工成本較低,顯然讓中年群體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具化到工作中,它意味著投遞求職簡歷時可能會收到“年齡不合要求”的拒信…也可能意味著,哪怕已經做到了大公司的高管,也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這個年齡段的大多數人,都在經受著職場中年危機。它也稱灰色危機,指職場中人的薪酬期望與自身能夠創造的價值之間發生了矛盾。本來隨著工作經驗的提升工作能力應當越來越強,但結果卻是被裁或者面臨著被裁的風險。今年五月,甲骨文中國裁員1600人的新聞震驚網壇。作為世界頂尖的互聯網公司,甲骨文在中國只有5000名員工。這般裁員,讓一些年過35的“中年”程序員無所適從。職場中年危機的到來,突遭的失業、突增的財務壓力,足以把一個人壓垮。像之前42歲中興員工歐某的跳樓事件就是如此,他的前半生,是典型的知識改變命運的故事。而他的后半生卻因為中年職場危機到來的無所適從,伴隨那聲巨響,一切化為煙云。然而,中年危機并不會只讓人走下坡路,也可能是生命全新階段的開始。徐崢的中年危機比常人來得更早,20歲時嚴重脫發,這也讓他深感自卑。后來他選擇把頭發剃掉,人生也開始發生變化。從《泰囧》到《我不是藥神》,讓觀眾看到了他全新的蛻變。他的“中年危機”也成了創作靈感的來源。“我好像看到了另外一個自己,一個全新的我,我就感覺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么精神過。我似乎看到了某一種光芒,這種光芒不是我頭皮散發出來的,而是在我身體里,真實存在的,而我以前從來沒有發現過的。”
職場中年危機不可避免,好與壞都由自己決定,或成長,或奔潰。它如同一把雙刃劍,一面會把你割疼,拉你沉淪;另一面會賜你力量,助你重生。每一個在職場中歷練沉浮的人都要有趨利避害的智慧。
在《朱子家訓》里有這樣一句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到口渴才開始挖水井,這就已經太遲了。凡事都應該未雨綢繆,在還沒有下雨的時候將房屋修繕好,這樣才不會淋到雨。同樣的道理,面對職場中年危機,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提前做好職業規劃,做出預判,設想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然后努力地做好應對準備。如果事先沒有一點準備,到時候很可能會驚慌失措,沒有還手之力,最后只有挨打的份。就像北野武在《虛偽的真心話》里說的:“人生并不像四季那樣分明,40歲的相撲就算老,但50歲的政客會被稱之為菜鳥,很難確切區分多少算是老人,我們必須自己決定老了沒有。”因此,未雨綢繆,以積極的心態應對,是面對職場中年危機的有效手段。據網上一項統計顯示,職場中年危機到來的大多源于學習動力的下降,從而導致競爭力的降低以及可取代性的提高。科技瞬息萬變,后生亦可畏。只有在最初做足“可變”的準備,提高自己的不可取代性,才能應對這萬變的時代。分析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需要哪些能力,然后根據這些信息,去做好自己的能力規劃,并使其一直提升。只有這樣,當職場危機來臨時,才能臨危不懼,畢竟“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職業生涯的戰場隨時可以轉化,而能力則是這條路上不變的護城河。就像沃倫.巴菲特一樣,即使今年89歲的高齡,也依舊靠他的能力在商場上屹立不倒。最近有個新詞叫#副業剛需#,大意是說發展副業是30歲后成年人該有的自覺。在不影響主業的情況下,擁有一份副業可以大大加強對外界風險的抵御能力,不用再怕因被裁員而失去收入,也可以在職場中年危機到來時更加理性、從容。具體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來做準備。對內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特長是否可以直接或間接的變現,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金礦,就看自己能不能找到它。對外可以試著走出自己固有的圈子,多嘗試新鮮事物,它會給你帶來額外的驚喜。也許有人會說,做一份工作都已經很累了,哪里會有時間發展副業?關于這個問題,歌德給出了答案:只要我們能善用時間,就永遠不愁時間不夠用。想辦法在非工作時間擠出時間,比如說早起。暢銷書《追風箏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是醫生,他說自己曾經早上4:45起床寫小說,然后再去醫院上班。如果你的目標是到達太陽,付出了努力,最差也能落到月亮之上。發展副業,尋找工作之外的賺錢渠道,同時積蓄資源和人脈,是規避職場中年危機的安全墊。人到中年不可怕,有職場中年危機也不可怕,關鍵在于如何面對。直面危機,做好職業、能力以及副業的規劃,以全新的自己進擊職業生涯的下半場。
HR群聊工作內容曝光:我太難了,救救孩子吧!
定了!醫保個人賬戶取消!2020年底前完成!
讓你在上司眼中“更靠譜”的六個建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