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好的親子關系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也會很親密,而不好的親子關系,相處起來會很糟糕,還有可能到最后互相埋怨。
在《心居》里,好的親子關系如顧清俞和她爸爸的關系,爸爸只是操心清渝的婚姻大事,但并沒有過多干涉,他們之間有很好的界限,彼此不越界,所以他們相處起來就很融洽。
不好的親子關系如顧昕和他爸媽,還有施源和他爸媽,這兩個家的親子關系是很糟糕的,每次看到都會讓人有一種很窒息的感覺。
當然他們明面上并沒有撕逼,也都客客氣氣的,但是不管是作為父母,還是作為子女,都非常累,也都覺得自己好委屈,一個覺得自己付出那么多,一個覺得自己犧牲那么多,最終只是把怨懟放在心里。
作為子女的顧昕和施源,他們對父母已經很不滿了,但是為了讓對方開心,一再忍讓,忍受父母超越他們的界限,來控制他們的人生。
為什么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差別會有那么大,你說難道他們不愛孩子不,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上他們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
其實原因就在于,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
02
顧昕和施源最后終于沒有忍住自己對父母的不滿,爆發出他們內心的想法。
顧昕是借著酒勁說出來的,那天晚上他在岳父母家受了氣,很委屈,就一個人跑出去喝酒,喝得醉醺醺的被前女友送回家。
回家后他對自己媽媽說了很難聽的話,說他不能選擇出身,不能選擇父母,話里話外責怪自己的父母。
他這么說也確實沒錯,因為他媽媽除了愛他,也真的是一個很糟糕的媽媽,摳門兒,八婆,嘴毒,他作為她的兒子,也是挺委屈的。
而施源那一邊更是,媽媽長年生病,還有躁郁癥,每年需要大額的治療費用,他的壓力非常大,好不容易娶了一個條件非常好的媳婦,眼看著日子越來越好。
但是他媽媽卻一直都不認可這個兒媳婦,雙方家長見面,她還說一些很難聽的話,讓人下不來臺,還一直念叨著讓他跟黃阿姨的女兒在一起。
他就覺得自己的兒子是全世界最好的兒子,配得上更好的人,施源和顧清俞的婚姻之所以困難重重,一大半都是他媽媽的原因。
他也終于對媽媽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所有不滿,這些話是憋在心里很久的話,因為他真的活得特別累,什么都要聽媽媽的,什么都要順著媽媽,他已經活得很不容易了,媽媽還在憑空給他制造更大的難度,換誰會受得了這樣的媽。
03
不管是顧昕的媽,還是施源的媽,他們都是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她們的愛卻讓孩子非常窒息,他們都很想逃離。但又永遠都逃不掉。
顧昕的媽愛孩子,從小省吃儉用著把他養大,把自己能給的最好的都給他,就是希望有一天他能夠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然后母憑子貴,過上好的生活。
而施源的媽,更苦,曾經作為知青被下放到鄉下,兒子也只能跟著一起下鄉,她一心想要回到上海,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照顧兒子飲食起居,監督他學習,結果因為她給兒子吃了安眠藥(她不知道是安眠藥),導致兒子高考發揮失常,最后只是上了中專,導致他的人生命運走了偏道。
這兩個媽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讓兒子來承托她們的夢想,結果導致作為孩子的都非常有壓力。
她們以自己的標準來定義兒子是否幸福,一旦兒子沒有走上她們安排的道路,就會非常的不滿,并且展現出極強的控制欲。
這是她們犯的最大的錯,不否認她們對兒子的愛,只是這份愛功利心太重,把兒子壓垮了。
04
顧昕和施源的父母,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可以愛孩子,但是沒必要像她們這樣全身心的愛,因為一旦付出了全身心,必然就會有很多的希望,有希望就會有失望。
這樣的親子關系實在是太緊張了,父母對孩子的好,就像是沉重的枷鎖,鎖在他們的脖子上,導致他們寸步難行。
他們即使表面上看起來是順著父母的,是聽話的,但是他們會活得非常痛苦,并且非常壓抑,因為他們不敢忤逆父母啊,因為父母為他們付出了那么多,他們自己覺得自己是應該有所回報的,結果就是失去自我。
好的愛絕對不是這樣的,不是不允許孩子有自我,有自己的想法,而是民主的,自由的,以尊重為前提的。
只有這樣的親子關系,才是松弛的,才是彼此都放松的,像顧清俞和她爸爸那樣,彼此都活得沒那么累,也能夠互相說心里話。
end
文章插圖 | 《心居》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