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笠翁歡迎您! 更多精彩請您欣賞:收藏分類100大項800余子項,主要有:影音曲舞、宗教神學、文化藝術、民風民俗、植物動物、美女靚照、自然風光、名勝古跡、異域風情、書畫旅游、花鳥魚寵、娛樂八卦、幽默搞笑、人生哲學、職場創業、飲食文化、體育武術、醫療救護、養生保健。百科常識、懸疑揭密、政治軍事歷史、奇聞異事、空間美化、朗誦經典、音樂音畫、戲劇舞蹈、曲藝小品、美圖雷照、懷舊、文化、讀書、博覽、影視、等內容 謝謝光臨詩詞格律知識五十二篇:(34) 宮體詩
宮體詩--指以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為太子時的東宮,以及陳后主、隋煬帝、唐太宗等幾個宮廷為中心的詩歌?!皩m體”既指一種描寫宮廷生活的詩體,又指在宮廷所形成的一種詩風,始于簡文帝蕭綱。蕭綱為太子時,常與文人墨客在東宮相互唱和。其內容多是宮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則追求詞藻靡麗,時稱“宮體”。后來因稱艷情詩為宮體詩。
宮體詩是指產生于宮廷的以描寫宮廷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風格通常流于浮靡輕艷。也就是說,宮體詩是一種有特定內容和風格的宮廷文學。宮體詩最早緣起于人們對徐摛詩體的稱呼,以其流行于太子的東宮而得名,這類詩歌的共同藝術特點是:注重詞藻、對偶、聲律。代表人物為簡文帝蕭綱等。
宮體詩就是宮廷的,或以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它是個有歷史性的名詞,所以嚴格地講,宮體詩又當指以梁簡文帝為太子時的東宮,及陳后主、隋煬帝、唐太宗等幾個宮廷為中心的艷情詩。
所謂南朝宮體詩,是指南朝梁后期和陳后主時期所流行的一種詩歌流派。主要的作家是蕭梁皇族及其文學侍從,大多描寫女性之美,形式工巧,聲律嚴整,形成了梁陳時期詩歌的一道奇特風景線。同時這種詩體也因流行于當時蕭綱太子宮的學士們中間,而被稱之為宮體詩。
另外解釋:
是指一種以寫宮廷生活閨閣情懷為主要內容的重聲律,詞采麗靡輕艷的文風。它發端于齊梁之際,到蕭綱及其周圍文人時達到全盛。
“宮體”之名,始見于《梁書·簡文帝紀》對蕭綱的評語:“然傷于輕艷,當時號曰宮體”。但這種風格的詩歌,自梁武帝及吳均、何遜、劉孝綽已開其端。宮體詩的主要作者就是蕭綱、蕭繹以及聚集于他們周圍的一些文人如徐干、庾肩吾、徐陵等,陳后主陳叔寶及其侍從文人也可歸入此類。歷來對宮體詩的批評,多以為其中有不少以寫婦女生活及體態為內容,其實宮體詩內容并非限于婦女生活,也有一些抒情詠物之作,即使寫婦女生活的作品,格調低下的也只占少數??偟膩碚f,宮體詩的情調流于輕艷,詩風比較柔靡緩弱。至于被稱為宮體詩人的蕭綱、蕭繹等人,也寫過不少清麗可讀之作,至于庾肩吾、徐陵等,更有一些比較優秀的詩篇。
起源
宮體詩產生于六朝梁代大通年間,其名起于簡文帝蕭綱:“(簡文帝)弘納文學之士,賞接無倦…雅好賦詩,其自序云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帝文傷于輕靡,時號‘宮體’”。
但是宮體詩的形成并不是從蕭綱才開始,劉師培在《中國中古文學史》中指出,“宮體之名,雖始于梁,然側艷之詞,起源自晉,晉宋樂府,如《桃葉歌》、《碧玉歌》、均以淫艷哀音被于江左,迄于蕭齊,流風益盛,其以此體施于五言詩者,亦始晉、宋之間,后有鮑照,前有惠休,特至于梁代,其體尤昌?!?div style="height:15px;">
兩晉文學以玄言詩和擬樂府為主,齊梁時,玄言詩為山水詩所代,擬樂府為文人新樂府所代,對人生歌功頌德的贊美轉變為對山水形色與世俗生活的追求,都不可避免的促成了宮體詩的出現。其具體表現在于對民歌的擬作和對形式美的追求上。
宮體詩的形成發展自有其因,單就文學方面而言,它是六朝文學由雅趨俗趨勢下的新產物,由玄言而山水再到詠物詩,“力漸柔而采漸縟”文學漸入性情聲色,形式愈加流暢優美。再加上六朝樂舞發達,民歌盛傳至上層社會,引起士人紛紛仿習,宮體漸成。但這些詩作僅著力于對女子形容服飾的描繪,多冰涼冷漠,這與其作者深受佛教影響有關。
宮體詩在齊梁時發展成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其內容多為吟詠女性,風格綺蔓,而感情蒼白,一直以來被視為統治階級生活浮靡的表現而加以批判。
但這種風格的詩歌,自梁武帝及吳均、何遜、劉孝綽已開其端。宮體詩的主要作者就是蕭綱、蕭繹以及聚集于他們周圍的一些文人如徐摛、庾肩吾、徐陵等,陳后主陳叔寶及其侍從文人也可歸入此類。
蕭綱等人以佛法化俗,作宮體詩以仿習佛經,借對聲色的描繪批判來教世人看破紅塵,而佛經翻譯的進步也從形式聲律上影響了宮體詩,使之愈加華麗,流傳至后竟成靡靡之音,卻也是其首倡者始料未及。
體裁內容
1、樂府是一個很重要的體裁
樂府在艷情詩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這些樂府詩多為帝王文人擬作民歌而成。士人學作民歌由來已久,自東晉王獻之始,其《桃葉歌》三首即為濫觴,此外還有如《碧玉歌》、《團扇郎》等,寫得濃烈。
至劉宋時,宮廷民間擬作民歌者甚多,上至孝武帝劉駿,臨川王劉義慶,下至鮑照,湯惠休等。南朝民風開放,歌舞發達,“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聲舞節,炫服華妝,桃花綠水之間,秋月春風之下,無往非適?!泵耖g好歌舞,鄭衛之音,復行于時,“朝廷禮樂多違正典,民間竟造新聲雜曲”,自頃家競新哇,人尚謠俗,務在譙殺,不顧音紀,流宕無崖,未知所極,排斥正曲,崇長煩淫……故喧丑之制,日盛于廛里;風味之響,獨盡于衣冠。”
上層社會也受其影響:蕭衍“自算擇后宮《吳歌》、《西曲》女妓各一部,并華之賫勉”[8]昔日被朝廷視如委巷歌謠的民間樂府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蕭衍等人紛紛擬作《子夜歌》、《上聲歌》,《東飛伯勞歌》等,都與民歌曲詞極為類似。南朝民歌以吳聲歌曲和西曲歌為主,絕大部分是為表現男女戀情,多以女性口吻吟唱,內容單一,風格輕艷 ,感情大膽濃烈,也多柔靡,這與一直以來的文學傳統有關,楚地吳聲多婉轉細膩,故也影響了文人創作的樂府,如: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
“開窗秋月光,滅燭解羅裳。含笑帷帳里,舉體蘭蕙香?!?div style="height:15px;">
這些民歌中對兩情綢繆的描寫以及對“歡娛苦短”的感慨或多或少的影響了上層文人的創作。尤其是第三首詩中的以虛寫實的手法更為宮體詩人大量采用,詩中略去對男女歡愛場面的直接描繪,以帷帳、香味等烘托出行樂者的感受,雕琢痕跡立現,而宮體詩人正是如此,從風花雪月到女子飾物,極寫美人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