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詩詞論文〗淺談對仗與對聯
雨中笠翁圖書館更多精彩請您欣賞
淺談對仗與對聯
近年,高考試題中出現了一種新題型——寫對聯,難住了不少考生和老師,有的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對聯,把對聯與對仗混為一談;而以《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編寫的蘇教版新教材,僅七——九年級六冊的《語文》課本編入“誦讀欣賞”的古代詩詞即達43篇,古文7篇,現代詩14篇,文筆精華16篇,連同編入講讀課文的古詩文近60篇,總共140多篇,可見古詩文分量何等的重!因此,針對上述情形,筆者進行了相關知識的梳理,淺談對仗與對聯,以幫助師生及古詩文愛好者提高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首先,我們看對仗與對聯的產生。在格律詩中,把兩雙以上的對偶句連用稱為對仗,這好像古代達官貴人的儀仗隊,總是兩兩相對,排列整齊。而對偶亦稱駢偶。所謂“駢”,即指兩馬并駕齊驅;所謂“偶”,是指兩人合在一起。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必須使用對偶。在古詩文中,出現了偶語儷句后,才逐漸形成對偶修辭和技巧。
兩千多年前,《詩經》里就已經出現對仗了。如《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繼《詩經》之后,《楚辭》也有對仗。如《離騷》: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漢魏以后至六朝,駢儷之風大盛,駢辭儷句充斥詩賦;至唐代,對仗便成為格律詩的一個重要標志了。
對聯又是怎樣產生呢?有的學者認為,對聯是“駢文的后裔”。它的起源同駢儷文的形成與發展有密切的聯系。駢儷文由漢魏曹植開先河,至南朝梁、陳趨于成熟,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
也有學者認為,對聯是唐初律詩、律賦的衍生品。唐初律詩句式對稱工整,與對聯的寫作方法相同;六朝以后興起的律賦,對仗工穩,更強調音韻和諧,詩作中的許多上下句,其實就是一副對聯。
對于對聯的問世時間,學者說法不一。據譚嗣同《石菊影廬筆識?;學篇》說,南梁時代就有對聯了。那時的文學家劉孝綽罷官不出,在自家門上題了“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兩個句子。他的三妹令嫻續道:“落花掃仍合,叢蘭摘復生。”譚嗣同認為,其雖似詩,而話皆駢儷,又題在門上,故堪稱對聯面世之首作。這種說法又比清朝紀昀和梁章鉅說“對聯產生于后蜀時期”,上推了400余年。
東漢末年,孔融將其詩中一聯單獨寫出,懸掛于客室: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這應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宅室聯。另據敦煌遺書SO610卷明確記載:唐開元十一年(623年)八月,劉丘子書寫有歲朝和立春日的十余副對聯。如:寶雞能辟惡,瑞燕解呈祥。又注明“書門左右,吾儻康哉。”這應是我國最早出現的春聯了。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宋、元兩代,是對聯的發展時期;明、清兩代,是對聯的繁盛時期。明初,農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受民俗影響,大力提倡對聯,命令公卿士庶家家必貼春聯。洪武初年的一個春節前夕,他微服巡視,發現唯獨一戶門口不貼對聯。詢問后得知,戶主是個閹豬佬,不識文墨,無法寫聯。朱元璋即幫他寫上一副:“雙手辟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弊阅且院?,對聯在民間蔚然成風。隨后的大清皇朝康熙、雍正、乾隆帝也熱衷對聯,北京城內外都有他們的聯寶墨跡,推動了全國對聯的大普及,大提高,促使清朝達到了對聯的鼎盛時期!
其次,我們看對仗與對聯相同的格律要求。詩詞有格律,駢文有規矩。對聯是從駢文、詩詞衍變而來,對仗的格律也就是對聯的格律,即嚴格的對偶。對仗和對聯有以下六點格律要求:
1、字數相等。對仗與對聯,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
2、句式一致。句式是指句子節奏形式。相同字數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節奏形式。如五言聯的節奏形式有四種:a、“二三”式:欲知/千古事;須讀/五車書。b、“二一二”式:屋北/鹿/獨宿;溪西/雞/齊鳴。c、“二一一一”式: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d、“一四”式: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幾十字,甚至數百字的長聯,上下聯句式都應一致。
3、詞性相當。對仗與對聯,都要求出句與對句所用字詞的詞性保持一致。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
如杜甫《月夜憶舍弟》中頷聯、頸聯: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頷聯的“月”對“露”,是地理類名詞相對;“明”對“白”,是形容詞相對;“是”對“從”是動詞相對;“故鄉”對“今夜”,是名詞相對。頷聯是較工整的對仗。
頸聯的“無”對“有”,是動詞相對;“家”對“弟”,是名詞相對;“死生”對“分散”,是動詞相對;只有動詞“問”與副詞“皆”詞性失對,故頸聯屬寬對,但仍為對仗。
前兩句對仗有人書寫成條幅,送給遠在他鄉的親友懸掛,成了對聯;后兩句未見有誰這樣獨立懸掛運用,仍是杜甫那首律詩中的一組對偶句,不是對聯。可見,對仗與對聯都要求詞性相當。
4、結構相應。這是說上下聯在語法結構上互相照應,彼此對稱。即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等,依此類推。此外,還應主語對主語,謂語對謂語,賓語對賓語。如林則徐贈湖南某知縣聯:
一縣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為君清。
偏正 偏正   動賓   偏正 偏正 介賓
主語     謂語            主語    謂語
“好”與“秋”雖然詞性不同,但是“好山”與“秋水”都是偏正結構,同類結構相對;“留客住”與“為君清”,雖然結構不同,但是都屬于賓語結構,大致對應;上下聯是主語“好山”對主語“秋水”,定語“一縣”對定語“五溪”,主語與主語對,謂語與謂語對。
5、平仄相對。對仗與對聯,上下聯相對應的字,要求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耙蝗濉贝我幍淖郑截瓶梢圆痪?,“二四六”重要處(如節奏點)平仄要合乎規范,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如李白七絕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尾聯:
孤帆遠影碧空盡,平平仄仄仄平仄,
唯見長江天際流。平仄平平平仄平。
上句第五字應平而用仄聲“碧”字,下句相應地在第五字應仄而用平聲“天”字。兩句第五字都對平仄“不論”了。
此外,還有一條鐵則,即上聯腳仄聲,下聯腳必須平聲。這是千百年來積淀成的審美習慣,否則,讀起來會別扭、壓抑!
在語句里講究平仄聲的適當搭配,讀來抑揚頓挫,具有一種音樂美。否則,平對平,仄對仄,聲調就像敲木魚似的,單調乏味,缺失和諧鏗鏘!
6、內容相關、相反或不相關。
①內容相關的對仗與對聯,上下聯可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表達一個主題。如內容相關、相互配合的吉林龍潭公園門聯:
龍峰疏柳籠煙暖;潭水勁松鎖月寒。
上聯寫白晝景象,下聯寫月夜景色,共同表現龍潭公園的優美。
②內容相反,也可形成對比映襯。如李商隱《無題》律詩中的頷聯: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上聯描寫了身無翅膀飛去相聚產生思念與無奈;下聯描寫只要有兩情相悅,就默契互通。反義詞“無”與“有”,鮮明對比,共同表現出心靈感應的那份欣喜和歡愉之情?,F今常用這兩句詩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默契配合,思想相通,感情共鳴。
③內容不相關的對仗與對聯,依靠巧妙構思,使字面對仗工整,而實際意義不相關(無情),這叫無情對。內容越不相關,越稱佳作。無情對是對聯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意境優美,趣味橫生,耐人咀嚼。如相傳明代李東陽與客人的對句:
庭前花始放;閣下李先生。
客人來李家作客,李東陽指著庭前的花木出句??腿笋R上應對。對句本意是:“您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先生”,與出句“庭前花始放”絕不相干,可是字面對得很工整,語意雙關,堪稱工絕。
又如以唐詩一句作出句,對句是現代國名:
公門桃李爭榮日,法國荷蘭比利時。
上下聯內容風馬牛不相及,可是每個字卻對得工整,妙不可言!
其三,我們看對仗與對聯相同的分類。根據是否合乎格律要求,對仗與對聯可分為工對、寬對、自對、流水對、借對、扇面對等等。
1、工對。又稱嚴對。是嚴格、工整的對仗。是用同類事物相對,如數目對數目,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顏色對顏色,人名對人名等。如趙州橋聯:水從碧玉環中出,人在蒼龍背上行。盡管“玉環”和“龍背”是不同門類事物的名詞,也不失為工對了。
2、寬對。寬對是與工對相對而言,就是在對仗上放寬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大致是實詞對實詞,虛詞對虛詞即可。如杜甫《蜀相》中的頸聯: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除首字“三”可以對“兩”,末字“計”可以對“心”外,其余各字均不對,明顯屬于寬對。
3、自對。又稱當句對。在上下聯中分別自行對仗,又在全聯中兩兩對仗。如安徽烏江霸王廟聯:
山襟水帶;虎嘯龍吟。
上聯“山襟”對“水帶”,下聯“虎嘯”對“龍吟”,是工對。全聯對仗亦工整。又如敦煌陽關長亭聯:
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上下聯部分自對,“悲歡”對“聚散”,“南北”對“東西”。全聯對仗亦嚴,不失為工對。
自對豐富了對聯的內容和表現方法,使對聯活潑變化,多姿多彩,整個對聯就容易顯得工。誠如王力《漢語詩律學》所云:“既自對而又相對,雖寬而亦工?!薄爸灰渲凶詫κ且环N工對,全聯也可以認為工對了。”
4、流水對。流水對又名串對,是對聯中一個意思分成兩句來表達的對仗。上下聯往往是一個復句的兩個分句,表示連貫、遞進、條件、因果等種種關系。
如四川太白故里聯,表示連貫關系:
舊是謫仙棲隱處,猶聞昔日讀書聲。
又如清李世瑛題陜西武侯墓聯,表示遞進關系:
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
還如唐王之渙的五言絕句《登鸛雀樓》詩句聯,表示條件關系: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再如毛澤東一九六五年春改陳毅的五律《西行》的頷聯,表示因果關系:
不因鵬翼展,哪得鳥途涌。
5、借對。借對是通過借義或借音來求得對仗工整的一種對仗方法。
①借義。如唐李商隱《馬嵬》詩的頸聯: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上聯的“駐馬”是說停下馬,是動賓結構;下聯的“牽?!睂嵵笭颗P牵臼且粋€名詞。這借其字面義,把“牽?!弊鲃淤e詞用,以便與“駐馬”構成對仗。
②借音。如蘭州河神廟聯:曾經滄海千層浪,又上黃河一道橋。
上聯“滄”的讀者應為“蒼”,表示顏色,借音求得與下聯顏色“黃”相對。
6、扇面對。又稱隔句對。在詩歌中,第一句與第三句相對,第二句與第四句相對。如唐朝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痹趯β撝校踩撍木涞?,大多數是扇面對。如山東泰山亭聯:四顧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覽眾山小,人奚足算哉!
從前面的對仗、對聯分類看,古人的詩聯創作是豐富多彩的。但應用較多的還是工對、寬對和流水對。不論運用哪種對仗方法,其對仗的工拙與否,主要因素不在于選擇何種對仗形式,而是看作者閱歷的深淺和駕馭文學的藝術。
其四,我們看對仗與對聯相同的避忌。當我們認識了對仗與對聯的格律要求和分類后,在運用時應注意:
1、避免合掌。合掌就是上下聯詞義雷同,內容重復,好像左右手掌相對相合。對仗與對聯,都是用最精煉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思想內容,如果合掌,全聯僅剩半聯,豈不浪費筆墨?如:九州千古秀;四海萬年春。除“秀”、“春”略有一點區別外,其余完全同義。又如:奇勛傳百世;功績耀千秋。完全合掌,可見作者思維單向,缺乏逆向、發散思維。
2、避免同字相對。①對仗、對聯忌用同字相對,如“石”對“石”,“百”對“百”。又如:
國泰民安,一歲強一歲;
年豐人壽,一年勝一年。
上下聯“一”對“一”,此聯后半聯合掌,意思雷同,失對!
②上聯用過的字,一般下聯不宜再用。如果錯位重用,上下聯彼此相對的字應當相同。如李桂樟諷刺送禮風的對聯:
小情尚可大包送,大禮須從小處來。
上聯已用“小”,下聯對以“大”;下聯再用“小”,上聯必對以“大”。此聯對得較好。
最后,我沒看對仗與對聯的區別。雖然說對聯具有律詩對仗的一切特點和要求,但是,對聯與對仗也有區別:
1、字數不同。詩詞中的對仗字數少則三字,多則七字,駢文的對仗字數稍多;而對聯則可以突破此限,甚至百字以上。如昆明大觀樓長聯,竟長達180字。
2、內容的獨立性和完整性不同。詩詞中的對仗,大部分寫景狀物抒情,其內容只是詩詞中的一部分,缺乏獨立性,它依托上下文而存在;而對聯的上下聯所組成的內容必須是完整的,通常一副對聯就是一個藝術整體,表達一定的主題,具有獨立性。如流傳的樵夫出句,過路的主考官對句:
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
出句、對句都巧用合字格,只求對仗工穩,不表達特定主題,對上、對好也就算完成了。此聯雖然有趣,但沒人張貼懸掛,故這是對仗而非對聯也。
3、用途不同。對仗,無論用在詩歌,還是散文,都講究語言形式工整醒目,聲音和諧動聽,能增添語言的韻律美。但它終究是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對偶修辭方式。
而對聯,已是一種具有文學韻味和民族形成的應用文。過去開科取仕,任賢選能常用對聯;文人交往,互相題贈也用對聯;游覽名勝古跡,也會即興題聯;高人雅士求友征婚,有的也采用征聯。到了現代,對聯的用途更廣泛:民間在歲時節令、婚生壽喪、喬遷新居、喜事慶典、行業開張及官方的央視春晚等等,均使用對聯來渲染氣氛,因為它廣為群眾喜聞樂見!
從實用角度來劃分,對聯可分為春聯、婚聯、壽聯、賀聯、挽聯、行業聯、格言聯、諷喻聯等等。
對聯,在對仗基礎上發展而來,兼容并蓄,它將更加枝繁葉茂,搖曳多姿!
綜上所述,對偶是漢語的一種修辭手法;對仗是律詩中對偶修辭的習慣說法;對聯則是一種以對偶形式組成的應用文體。它們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對仗與對聯,是漢語特有的一種文學樣式。
對仗與對聯,是中國文學百花園中的一叢香花。
對仗與對聯,是世界文學庫中的一箱奇珍!
參考文獻:
1、傅德岷《唐詩三百百首鑒賞辭典》 崇文書局    2005年1月第一版
2、周瓊《中國古典詩歌》 作家出版社   2005年11月第一版
3、吳熊和等《唐詩宋詞探勝》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4、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討》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
5、傅德岷、盧晉《詩詞句名鑒賞辭典》 長江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
6、王文書主編《中國皇帝百傳》 中國文史出版社
7、王永義《格律詩寫作技巧》 青島出版社 1996年版
8、余德泉編注《天下名聯》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一版
作者:左三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對聯百科
一副對聯中的對偶一般規則是什么?
聚焦中考對聯題
欣賞學習中國楹聯必讀 陸震綸 《對聯結構》 上
對偶句、對仗句和對聯句的區別(藍天)
對聯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醉舞秋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林县| 平度市| 凤山县| 大关县| 资源县| 锡林浩特市| 额尔古纳市| 双流县| 莲花县| 筠连县| 无极县| 屏南县| 合阳县| 偏关县| 长寿区| 宁陕县| 东丽区| 凌源市| 汝阳县| 凌云县| 临夏县| 平原县| 宣恩县| 合川市| 枝江市| 灵川县| 景德镇市| 临武县| 江津市| 栾川县| 涟水县| 建湖县| 军事| 伽师县| 玉田县| 台湾省| 合水县| 当雄县| 曲松县| 宁陵县|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