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昌 碩
滴水草堂書畫網(http//www.dsct.cn)立軍編輯
| ||||
| ||||
吳昌碩(1844-1927) 浙江孝豐縣人,吳昌碩故居在今鄣吳村中心,系200多年前磚瓦結構房屋,朝向西南,其個“溪地靜室”是他讀書、作畫、篆刻之處。故居陳列吳昌碩青少年時期的系列文物真跡。 吳昌碩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號缶盧、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同治四年(1865)吳昌碩中秀才,曾任江蘇省安東縣(今漣水縣)知縣,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東令”印記之。 31歲以后,移居蘇州,來往于江浙之間,閱歷代大量金石碑版、璽印、字畫,眼界大開。后定居上海,廣收博取,詩、書、畫、印并進;晚年風格突出,篆刻、書法、繪畫三藝精絕,聲名大振,公推藝壇泰斗,成為“后海派”藝術的開山代表、近代中國藝壇承前啟后的一代巨匠。 書法中篆書最為著名,所臨石鼓文,參以兩周金文及秦代石刻,融合篆刻用筆。筆法凝煉遒勁,貌拙氣酣,極富金石氣息。 他的篆刻是從“浙派”入手,后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的影響。成為一代宗師。他的畫起大落,善于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面體積感極強。他的篆書個性極強,印中的字饒有筆意,刀融于筆。所以他的篆刻常常表現出雄而媚、拙而樸、丑而美、古而今、變而正的特點。篆刻方面吳昌碩上取鼎彝,下挹秦漢,創造性地以“出鋒鈍角”的刻刀,將錢松、吳攘之切、沖兩種刀法相結合治印。所以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麗處顯蒼勁,流暢處見厚樸,往往在不經意中見功力。 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吳昌碩被推為首任社長,藝名益揚,有《缶盧集》、《缶盧詩存》、《缶盧印存》及書畫集多種刊行。 吳昌碩最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響最大,由于他書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書法、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他自己說:“我平生得力之處在于能以作書之法作畫。”他常常用篆筆寫梅蘭,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筆力老辣,力透紙背,縱橫恣肆,氣勢雄強,布局新穎,構圖也近書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對角斜勢,虛實相生,主體突出。用色上似趙之謙,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尤善用西洋紅,色澤強烈鮮艷。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對吳昌碩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拍案叫絕,并預言其必將成為畫壇的中流砥柱。吳昌碩作畫用“草篆書”以書法入畫;線條功力異常深厚。雖然從狀物繪形的角度看其線條的質感似乎不夠豐富、切實,但恰恰是舍棄了形的羈絆,吳昌碩的繪畫才步入了“意”的廳堂,從而形成了影響近現代中國畫壇的直抒胸襟,酣暢淋漓的“大寫意” 表現形式。 吳昌碩身材不高,面頰豐盈,細目,疏髯。年過七十而鬢發不白,看去不過四五十歲的樣子。這是他勤于勞作的結果。他每天早起,梳洗過后,就面對書桌,默坐靜思約一刻鐘,把當天的工作程序安排好,然后再進早餐,有時興致來了,不及進餐即開始工作。他在作畫之前,先要構思。有時端坐,有時閑步,往往要過很長時間。及至醞釀到一定程度,整幅畫面的形象在心中涌現,靈感隨即勃發,于是凝神靜氣舉筆潑墨,一氣呵成,看去似乎毫不費力。等到大體告成之后,對局部的收拾,卻又十分沉著仔細,慘淡經營,煞費苦心。常見他凝視沉思,筆頭顫動,躍躍欲試,但很久不著一筆。他曾說過:“奔放處要不離法度,神微處要照顧到氣魄。”一幅畫作好之后,就張掛在墻壁上反復觀賞,并請友人品評。大家提出意見,他就虛心聽取,經過考慮之后,再著手修改,直到滿意,才肯題款、鈐印。萬一畫得不大滿意,他就斷然棄置,毫不顧惜。 在近現代中國書畫史上,一代宗師吳昌碩的光芒無疑是最為耀眼的,他的藝術影響到他以后的二、三代人,眾多現代繪畫大師或出自他的門下,或受他的藝術影響,如近代海派諸家、北京畫派的陳師曾、齊白石等,現代最具實力的幾大家傅抱石、李可染、黃賓虹等無不源自于吳昌碩,吳昌碩是晚清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為“后海派”中的代表。 吳昌碩的藝術貴于創造,他以書法入畫,藝術上別辟蹊徑,甚至齊白石曾說:“我欲九原為走狗,三家(指徐渭、朱耷和吳昌碩)門下轉輪來。”吳昌碩的藝術不僅使中國藝術大師獲益不淺,而且也讓東洋日本藝術家頂禮膜拜。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廬曾向吳昌碩請教多年,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紹,產生極大的影響。日本人稱贊吳昌碩為唐代之后的第一人,他30歲時求教于名重當時的畫家任伯年,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畫,任伯年拍案叫絕,并預言吳昌碩必將成為畫壇的中流砥柱。日本書畫界對吳昌碩極為推崇,專門鑄造吳昌碩半身銅像,贈西泠印社陳列。 1917年,吳昌碩的繼配施氏夫人在上海去世。吳昌碩委托他一位姓陳的朋友從簡辦理喪事。除幾位同道摯友和施氏的親朋好友前來吊唁,吃了一頓豆腐飯,就命兒子扶施氏靈柩返回故鄉,葬于安吉縣鄣吳村附近的鳳麟山上。喪事過后,那位姓陳的朋友交給吳昌碩一份奠儀單。吳昌碩接過一看,不覺驚得:“我不是說過一律謝絕嗎?怎么還有這些奠儀?”再一看,奠儀中有一元、二元,也有七、八元,十多元的。送禮的大都是親戚、摯友,還有一些左鄰右舍,卻沒有過去曾向他要過書畫的達官權貴的名字。 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這些,吳昌碩早在逃難江淮皖鄂,流落蘇州街頭,幕游揚州鹽運署,受任一月安東(今江蘇連水)縣令中飽受了。為了感謝親朋摯友的吊唁和饋送的奠儀,照當時的做法,應當去書店買來“謝唁帖”,填上名字,按奠儀單每人一張作為回謝。但是,吳昌碩卻拿來宣紙,親筆用工楷書寫謝唁,然后一一送上門去。 接到“謝唁帖”的,個個喜不自禁,互相傳誦。因為吳昌碩的書法,特別是他的工楷,在當時已是難得的珍寶。那些達官權貴深悔自己沒有在施氏夫人的治喪中送上一份“奠儀”,有的甚至想補送。一天,那位姓陳的朋友跑來對他說:“昌碩兄,喪事辦完。但仍有幾個人還要送奠儀,你看如何處置?”吳昌碩笑著說:“你去對他們說,這次不必事后補送了,就等以后我死了一起送吧!” 。 | ||||
| ||||
2004年嘉德春季拍賣會上吳昌碩的力作《花卉十二屏風》以165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創下了吳昌碩書畫作品的最高紀錄。從藝術價值、畫家的歷史地位來看,1650萬遠遠不足以體現吳昌碩《花卉十二屏風》在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吳昌碩作為與虛谷、蒲華、任伯年齊名的“清末海派四杰”,是在中國新舊文化交替的歷史背景下,對于傳統中國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的關鍵人物,他是金石畫風從晚清過渡到民國的主要繼承者,在近現代畫壇,其地位與影響力沒有人能與之相比。隨著中國民間經濟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多中國傳統藝術品將回歸其應有的市場地位,在拍賣會上與西方藝術品相匹敵。 |
作 品欣 賞
作 品 欣 賞 一
作 品 欣 賞 二
作 品 欣 賞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