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是能夠保持內外和諧。內部和諧表現為具有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并用積極的心理狀態接納自我;外部和諧表現為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主動減少問題行為和解決心理困擾。第二層是無心理問題。心理問題包括各種心理與行為異常及心理疾病,例如:焦慮、抑郁、厭食、反社會行為等。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認為心理健康標準的核心是:對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做出積極反應,其心理便是健康的。結合青少年的心理發育特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標準包括以下10點: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生活和學習最基本的心理條件。
2、情緒穩定、積極樂觀。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經常保持與情景相協調的情緒,能適度表達和管理情緒。
3、堅強的意志品質。心理健康的人有著良好的自制力和挫折耐受力。青少年出現的網癮、煙癮等行為問題往往與意志品質薄弱有關。
4、心理與行為符合年齡特征。行為表現正常包括:行為內外一致、行為與年齡相符以及行為與角色一致。例如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三好學生,在家里卻亂發脾氣,打罵弟妹,從不參與家務勞動,這樣行為不一致的學生心理不能算是健康的。
5、人際關系和諧。青少年很多心理問題的出現都與人際關系有關。當家庭不和睦、同學相處不融洽時,青少年容易出現抑郁、焦慮、嫉妒、敵意、敏感等不良心理問題。
6、良好的社會適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夠較快地適應環境變化,能與現實的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與互動。
7、正確的自我意識。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能夠做到自信、自尊、自愛。
8、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既有理想和追求,又不沉湎于不切實際的幻想。對生活、學習中的困難和挑戰都能勇敢面對、積極處理。
9、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心理健康的人是珍惜和熱愛生活的,并能積極地投身于生活,享受生活中的樂趣。
10、保持健全的人格。培養青少年健全、獨立、完整的人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青少年適應社會的重要保證。
這個判定標準是全面專業的判定標準。我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出一個簡易通俗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判定方法供大家參考:
睡得香、吃得香、玩得開心、做得不錯、學得不錯。
我解釋一下。很多心理問題的直接表現就是睡眠障礙或食欲改變,一個人睡得香吃得香,證明現階段一切發展順利,沒有心理問題的困擾。青少年如果能與他的同學朋友玩得開心,表明他的人際關系和環境適應能力不錯。一個人際被邊緣化或者與他人沖突不斷的人更容易出現心理挫折。事情做的不錯,學得不錯,表明他熱愛生活,有能力、有意志完成有意義的學習或任務。不過,我要要強調的是:學得不錯,不僅僅是學校的考試學習,還包括其他學習,比如學舞蹈、學唱歌、學彈琴、學游泳、學手工等需要意志力完成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