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孩子中的三個被北京大學錄取,與“狼爸”的體罰教育是否有直接因果關系,值得思量。故而,夸大“狼爸”的體罰教育對孩子的成功作用,并不能令人信服,是為《所以,北大兄妹》一書的暢銷而為,走的是“美國虎媽”蔡美兒《虎媽戰歌》一書的路線,因為現在的人們為孩子教育所困,各種教子育兒書鋪天蓋地,另類標簽反而更令人關注。
撇開這個不談,還是回到教育模式的討論。為什么專家、學者的尖銳質疑讓“狼爸”毫不在意,因為他自信,而他的自信來源于他的“教育成功”,他的教育成功又堅定了他的做法。也就是說,他四個孩子中的三個被北京大學錄取的事實,勝過了專家、學者的雄辯。
如果說,包括專家、學者和“狼爸”,以及讀者諸君,都認為孩子考上名校就是教育的成功,那么,我們又如何能駁倒“狼爸”的教育方式呢?人家已經用事實證明了,理論在現實面前顯得軟弱無力。如果說,教育的成功之路有很多條,那么,再來評價“狼爸”的體罰教育,就不是簡單的對與錯、好與壞、該與不該,而是方式方法的選擇問題。“狼爸”可以選擇體罰,“虎媽”可以選擇壓逼,而有的家長可以選擇說教等方式。
古人說,“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父母是孩子的親人,也是孩子的老師。在國外如法國,甚至通過“子不教,父受罰”的法案,對那些沒有能讓自家孩子走正道的父母予以經濟懲處。可見,對孩子的嚴格教育古今中外皆然,只是嚴的尺度有大有小,嚴苛又分體罰、惡罵、壓逼諸多種類,能不能嚴苛,用什么方式來嚴苛,這個要視孩子的具體情形而定。因此,教育還是要回到教育的基本常識上來: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廖保平(媒體從業者)
王乃玲 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