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人的副教授拿什么評教授職稱 |
http://www.rednet.cn 2012/5/1 0:03:52 紅網 字體: 【大 中 小】 |
日前,武漢大學法學院的一名副教授對該院一名教授大打出手,其打人原因竟是“未評上教授職稱”,而被打的教授正是評審委員會成員之一。(4月30日金羊網) 據了解,今年4月6日,該副教授還用腳踹過環境法所一位老師的門,聲稱要與其同歸于盡,那位老師也是評審委員會成員之一。堂堂大學副教授因未評上職稱而動手打人,荒唐之余,不禁讓人反思:所謂的職稱究竟意味著什么?為何某些大學教師如此迷戀它? 高校職稱評價體系是用來衡量一個教師的工作態度、工作成績以及其中反映出來的師德和人品,并對優秀者授予一定的稱謂,進而激勵更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和使命感、責任感。然而,現在這種機制成了部分教師獲取功名利祿的途徑,因為在他們看來,不同的職稱決定著他們的工資、名望、待遇的高低。由此,某些大學教師為了評上職稱而去搞學術研究,去寫論文,去做實地調查。 教師的第一職責是教書育人,而今,部分教師整天絞盡腦汁想著如何評上各種職稱,何其悲哉!君不見,有教師為達到一定的論文發表數量,只顧著琢磨論文而不去給學生上課,更嚴重的,自覺寫不出優秀的文章就剽竊他人作品。君不見,有教師為了能在高級別的、權威性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無所不用其極。學術研究浮躁之風盛行,追逐名利,“為研究而研究”,出現大量科研含金量低的“學術垃圾”。諸如此類行為,讓人不禁感慨,某些教師已然被職稱所綁架。 各位讀者是否還記得上海交通大學那位去世時仍未評上教授的講師——晏才宏。雖然他只是一名普通講師,但是他的教學水平和師風師德廣受贊揚。原因在于他淡泊名利,對職稱從未掛懷,而集中精力在教學上,真正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對于一名大學教師來說,科研與教學自然都重要,但是毫無疑問,教學必須是第一位的,教師必須意識到,站在三尺講臺上授課才是自己首要的職責。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目前的高校教師職稱評定體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完全采用研究院里研究員的學術研究評價標準,以論文的數量輔之發表刊物的級別為標準,而與高校培養人才這一職能沒有任何關系。學校忽視人才培養,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弱化,逐漸地使教師對自身的品德要求松懈,以致出現今天這樣的副教授打人事件。 當大學教師盲目地追逐各種職稱,而不是以此作為激勵自己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的動力時,極有可能出現為了獲得職稱不擇手段的情況,那么,這顯然已經背離了高校職稱評價體系的初衷。作為社會的高級知識分子,大學教師應該從這起事件中吸取教訓,以此為鑒。 [稿源: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