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自己高考作文拿了滿分時,我都有點不敢相信,要知道,作文曾一度是我的弱項。不過平心而論,作文拿滿分也并非偶然,這也是高中三年努力的結果。
記得高一時,我總是寫不好作文,歷次考試中60分的作文都沒有超過44分。高二時,語
在前期的積累中,我準備了一個讀書筆記本,將有用的資料摘抄下來或者將讀后的心得體會寫出來,一年下來,我發現自己在寫議論文時有條理多了,不像從前“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而且老師的評語也說我的文章越來越有文化底蘊了。
高三這一年,由于時間緊,已經不可能去讀很多文學經典了。只能讀一些“快餐文化”如《視野》《讀者》《青年文摘》等期刊,還有兩份報紙《文萃》和《中國剪報》,在無法過多看電視的情況下只能通過雜志和報紙了解外面的世界,開闊自己的眼界。同時我還堅持讀《語文報》,甚至把高一高二的報紙拿來讀,一時讀不完我就把里面的好文章剪貼下來,抽時間有意識地背誦了同齡人許多優美的語段和具有時效性的素材。我把積累的這些素材放在一起分類整理,形成自己的素材庫。
值得一提的是,考試臨近我特別注意回歸課本,從教材中吸收養分,除了整理前面四冊的文章,第五六冊中有很多哲理性隨筆和文藝性散文,像《人生的境界》《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重新創造的藝術天地》《論中國詩》等等,這些容易忽視的文章無論從觀點還是材料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在關鍵時刻駕輕就熟,才有了后來高考作文中引用課文《花未眠》作為開篇。
這一年的寫作訓練也非常到位,老師分了七個專題,如“審題的準確性”“思維的深刻性”“結構的嚴謹性”“論據的豐富性”“語言的文采性”“卷面的整潔性”“高考作文制勝的亮點”,在月考中通過印發范文及練習進行專題訓練,我緊跟老師的節奏,認真分析每次月考的優秀習作.并且針對自身的不足,我特別注意審題和素材的發散運用,無法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我就經常進行這兩方面的構思訓練,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日積月累我覺得自己真的像海綿一樣汲取的水分越來越多。
高考終于來了,初看詩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確實蒙住了,但讀完提示——“遠遠望去,一片淡淡的綠色,可是走近后,卻只見到極為稀疏的草芽”,再比較這兩個關鍵句,我突然想起這不是在談距離嗎?有一次月考我們還考了相似的命題作文呢!這時候靈感瞬息敲門,很快,我便確定了文章主旨,然后依平時的訓練列了提綱,構建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結構,搜索素材時想到前段時間由于“嫦娥一號”報紙上多次報道了阿姆斯特朗的事跡,這不正是一個典型的材料嗎?主體部分構思好后,我胸有成竹。在提筆之前又忽然想到最后一次作文練習中曾寫過一篇《“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作文,老師選了幾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分析,同桌的文章也在其中,文中引用了川端康成以及他的《花未眠》的語段,我對這篇課文不也很熟悉嗎?于是我就嫁接了作文的開頭。此后便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寫作。
總結這次高考作文取勝的原因,我想主要是三方面:平時的積累、考前的訓練、考試中的審題和謀篇。回顧這三年的寫作歷程,我不得不相信“一份耕耘,一分收獲”。只要你付出了,你就一定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