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中醫學屬于“痹癥”、“尪痹”范疇,類風關是一種常見的以慢性、進行性、對稱性多關節炎伴骨質破壞為主要特征的難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確,發病機制復雜。
病例:58歲的楊女士患類風濕關節炎5年,反復發作,近來發作較之前加重,雙手指、腕關節及下肢關節酸脹腫痛,活動障礙,清晨起床時關節僵硬,伴頭昏乏力,食欲不佳。舌淡暗,瘦小,苔少,脈沉遲,同時結合西醫化驗檢查結果,擬方制川草烏、淡桂枝、炒白芍、烏梢蛇、蜈蚣等廿多味中藥材加減配伍。
解讀:楊女士痹證日久,氣血運行不暢,瘀血痰濁阻閉絡脈,可導致關節腫大、變形、僵硬、屈伸不利等嚴重證候。此時病情錯綜復雜,常常纏綿難愈,若致四肢殘疾將喪失生活能力。對此常多法兼施,既以常法為則,又以補氣血、益腎元、化瘀血、祛痰濁、搜風剔絡等法聯合使用,而且認為在使用蟲類藥物時,量宜稍大,療程要長,中病(注:中醫術語,即疾病大體已去)后守方鞏固。
■痛風是體內嘌呤代謝障礙和血中尿酸結晶而引起的組織損傷性疾病。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癥和由此引起的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性腎臟及代謝障礙病變等多種病癥,以痛風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為多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營養及膳食結構的改變,痛風發病率呈明顯增高趨勢。
病例:年過半百的朱先生痛風6年,每年發2-3次,有高血壓病史10余年。平時嗜食肥甘,腹形肥胖,肢軟無力,虛汗頻頻,胃脘易脹,性急易怒,面紅目赤,口苦,大便偏干,小便短赤。舌紅,苔薄,脈弦細。血脂、血黏度、血尿酸均高于正常值。擬方炙黃芪、潞黨參、焦白術、地龍等近三十多味中藥材加減配伍。
解讀:痛風的病因病機由嗜食膏粱厚味,臟腑運化功能漸衰,濁毒不能及時清泄,瘀滯于臟腑經絡關節而成。因此本病應屬本虛標實之證,脾失健運,腎乏氣化為病之本,濁毒留滯,瘀阻關節為病之標,故當健脾益腎、清泄濕濁治其本,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治其標。佐以清火平肝。在內服膏方的同時,患者應限制膏粱厚味,忌酒、咖啡、海鮮、動物內臟,飲食宜清淡。多喝水,堿化尿液,以增加尿酸濁毒的排泄。減肥,保持適宜體重。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以中軸關節慢性炎癥為主,原因未明的全身性免疫病,其病變特征為骶髂關節和脊柱關節及韌帶的炎癥和骨化。本病發病高峰年齡在16歲-25歲,男:女約為10:1,起病隱匿、進展慢、破壞性強。
病例:剛過而立之年的王先生,從2002年起出現無明顯誘因的左側髖關節疼痛,活動后減輕,服用芬必得后疼痛緩解。如今雙側髖關節、腰脊、胸肋疼痛,活動及勞累后加重,翻身、彎腰及雙下肢外展皆受限,側臥不能,清晨起床后口干欲飲,無明顯惡寒發熱。舌淡紅,苔根部薄黃略膩,脈沉細滑。查體符合強直性脊柱炎診斷。擬方骨碎補、金狗脊、烏梢蛇、地鱉蟲等廿多味中藥材加減配伍。
解讀:強直性脊柱炎系腎督陽虛,外邪深侵而致,治以補腎強督,通利關節,壯骨舒筋。王先生正處于青壯年,根據其濕熱體征和臨床表現,不宜使用溫熱性藥物。同時需加強功能鍛煉。
何東儀 (上海市光華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