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以前的江西農村,老表下田打赤腳,上山穿草鞋,只有走親戚訪朋友時才穿自制的布鞋。當時沒有塑料、橡膠的鞋底,鞋底全靠娘婆、客娘一針一線納出來。
手工納鞋底是個工夫活,非常辛苦。年頭到年尾,農村娘婆、客娘在家也好,串門也好,都是邊說話,邊納鞋底,幾乎是手不離鞋底的。甚至下田干活,也捎著鞋底子,趁歇工的時候,納上幾針。
別看是一雙小小的鞋底,若要納得平整扎實,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光原料和工具就要十幾樣:麻繩、舊布、漿糊、鞋樣、剪刀、錐子、頂針箍、針拔、拉線棒等等。
種上幾壟黃麻,收割回家后,浸在水塘里漚上一個多月,使之軟化,然后褪下表皮風干,用梳子反復梳成一縷縷的麻線,再把麻線捻成麻繩,麻繩要捻得細勻,如果粗細不一,是沒法用的。
準備好麻繩后,開始剪鞋底。鞋底是用舊布做的,平日里把家里穿破的舊衣物積攢起來,剪成各種不同形狀的布鋪滿整張紙,刷一層漿糊,再鋪一層破布,重復幾遍,糊有五六層了,就拿到太陽底下去曬。曬干了,就可以做鞋底的坯子了。然后描繪出“鞋樣子”,將曬干的布坯子“照葫蘆畫瓢”,剪成鞋底的形狀,用布條沿邊,用漿糊把五六層的鞋坯子粘在一起,再把粘好的鞋底用一塊完整的好布“包裝”,使其“里面一包草,外面溜溜光”,這樣,就可以納針了。
最難的要數納針了。“包裝”好的鞋底足足超過5厘米厚,鞋底上針腳縝密,一個鞋底上有近400個針腳,需要來回貫穿近800次,按老表說法,一只鞋底上能擺開多少粒芝麻,就要納多少針。因為鞋底很難扎透,往往要在右手的食指上套上金屬的頂針配合扎針,而且錐子、針拔、拉線棒等都要“上陣”,是一項勞累的臂力、手力和眼力活。納鞋底開始時一般先在鞋底外圍納上兩三圈,謂之“外圍”,然后由上而下走平行線,謂之 “疊墻”。納到最后幾十針,就要打“攻堅戰”了,鞋底已變成十分堅硬,每一針每一錐都要花費很大的力氣。
江西農村的娘婆、客娘,除了納鞋底,還會在空閑的時候做鞋墊,那鞋墊面都繡上小巧玲瓏的花紋。總希望自己的男人、孩兒穿著自己親手做的新鞋,再墊上自己親手做的鞋墊,讓自己一朵朵小巧玲瓏的心花牢牢地印在他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