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女生多,教育之觴還是未來趨勢?(附照片)
“三八節”有個姐妹——“三七女生節”,這已成為高校的趣味文化。但今年“三七節”后就有女生吐槽“沒意思”。有位北京高校的女生爆料說,她所在的文科學院男生稀少,學生干部為了照顧女生們的情緒,不得不“半夜出動”,在學院門口擺上一些裝飾,營造過節氣氛。
女生節所牽扯的高校“女生文化”,如今廣受關注——傳統高校“男多女少”局面正被打破,“陰盛陽衰”之風盛行。不止是我國,在美國、澳大利亞以及歐洲等多個國家,女孩們都贏得越來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場券。
問題也來了:大學里,女生多了,校園文化和校園生態是否因此發生改變?如果有,具體的變化又是什么?
本報記者 樊麗萍 實習生 黃啟哲
【觀點擂臺】 大學“陰盛陽衰”?還遠沒到那時候呢!
大學里的女生是比過去多了,但只是多了一點,怎么就下了“陰盛陽衰”的判斷?要知道,在很多綜合型大學的理工科專業以及理工科大學,男生還是占據多數的。如果要繼而說因為“女生多”影響校園生態,那更是荒謬。要談大學的整體生態,師生是不可分割的。現在的大學教師隊伍里,男老師還是占據絕對多數吧?!
按照我的看法,所謂“男孩危機”或者“男生危機”是被過分夸大了。這種觀點通過教育界人士之口被傳播,更值得商榷。為什么男生成績好是應該的,女生超前了就是教育有問題?
記得晚清的時候,女子開始走出家庭到學校接受教育,后來又興起自由戀愛。那時社會輿論就曾長吁短嘆:長此以往,“國將不國”。但后來的實際情況如何呢?最近100年來,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女性整體受教育的機會都在增多,與之相應,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也在逐步提高。這應該說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和世界的潮流。
當然,女孩入學的比例提高,和國家實行獨生子女政策有一定關系。如果是過去的多子女家庭,考慮到學費等實際因素,家長的決定往往是男孩優先上學。但在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后,優先上學的選擇就不存在了,男女平等接受教育。
擔心女生太多會繼而對大學、社會造成所謂的負面影響,這種論調只能說是男權“受傷”后的焦慮。
——陳雁 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女生太多對創新不利
把學術當職業,就像跑馬拉松,需要長時間全情投入。但戀愛、結婚、生育是擺在很多女性面前的“三大關”,當家累日趨繁重,還有多少女性能確保自己的大量精力不會從工作轉移到家庭?
現代社會雖然男女平等,但性別終有差異,男女社會角色本有分工不同。對任何一個組織機構來說,當成員普遍“戀家”,貪圖穩定,內部缺乏沖勁,這不能不說是危險信號。
——查理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
男女比例呈“二八”,文科慘了
2月23日,上海外國語大學校園中央噴水池邊,高三生家長圍圈而坐。這一天,正是自主招生筆試的日子。但家長們的閑聊,卻差點釀成“爭吵”。
“我兒子今年就考上外。班主任老師動員時說了,外語類學校歷來男生少,男生報考優勢明顯。無論是錄取、就業還是找女朋友,都不用操心。”
“啥?錄取也有優勢,那我家女兒不是吃虧了?男女公平是底線啊!”
……
陰盛陽衰,在上外已持續多年。這所以外國語教學為傳統優勢的滬上名校,近年來男女比例一度維持在“二八”左右,有的院系專業跌入“一九”甚至一個男生也沒有。不少老師坦言,招生公平的底線縱然不可破,但女生太多,專業發展真的面臨很多尷尬。
高分好就業,優秀女生蜂擁而至
上外西方語系主任陸經生案頭,放著一本學校內部印發的就業“藍皮書”。其中顯示:西語系2012屆本科畢業生,就業率100%。
西語系開設了多個小語種專業,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意大利語、希臘語、荷蘭語……最近幾年,這些小語種在社會上很“熱”,畢業生經常被用人企業搶光或者被提前預定。
但研究每年的生源明細表,尤其是把“錄取分”和“性別”兩欄對著一起看,陸經生發現了一個難解的“死結”:因為就業好,所以考分高;因為分數高,能上線的女生就多;又因為是語言類專業,男生大多不“感冒”……一環套著一環,這個專業常年“女多男少”。2011年,葡萄牙語專業一個男生都沒招到。
招生和就業,被形象地視為大學的“進口”和“出口”。陸經生說,從“出口”的就業情況衡量,職場雖然有“重男輕女”傳統,但西語系畢業生從不發愁。由于精通“小語種+英語”,外加有的小語種專業隔年甚至每四年才招一次,好工作往往會自己找上門。
求職偏好變異 客觀上導致人才浪費
高就業率下,卻有隱患。
“如果陰盛陽衰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我們專業很可能輸在起跑線上。”陸經生所指的“專業起跑線”,其實是一個學科專業培養的人才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程度。
“女生們對于好工作有一種共識:錢多,事少,離家近。”一位學生輔導員向記者證實,女生就業大多青睞跨國公司、金融單位和大型企事業單位的“格子間”。有時候,一些成績優秀的女生相互比拼“好工作”,比的甚至只是公司辦公樓所在地。“在市中心,就覺得工作有面子;如果在市郊,即使拿到offer也要考慮考慮。”
但這種人才流向和基于女生特點的求職偏好,和非通用小語種專業開設的初衷漸行漸遠。
和普通應用型專業不同,開設非通用小語種專業,和服務國家戰略息息相關。無論是國家政治、外交舞臺,或是渴望“走出去”的央企和大型民營企業,都迫切需要通曉小語種的人才。但這些崗位幾乎都有一條要求:要接受經常出差甚至遠離家門的外派工作。不少崗位因為工作環境需要,限招男生。
尷尬顯而易見:女生考進了好專業,卻對既專業對口又有發展潛力的好工作不感興趣,那這個專業的價值何在?
拋棄專業就業,學科發展前景堪憂
小語種專業的高就業率下,其實還隱匿著一個事實:很多畢業生就業以拋棄專業為前提。
據記者了解,上外開設的20多個非通用小語種里,還包括越南語、烏克蘭語、泰語、印度尼西亞語、印地語、希伯來語等。以希伯來語為例,2012屆畢業生中,除了一兩個同學赴國外深造,勉強算“專業對口”外,其余畢業生均未實現專業對口就業。
“不管是熱門語種還是冷門語種,小語種專業人才總體上是缺失的,不存在就業難的問題。”陸經生感慨,開設非通用語種專業,是國家和地區軟實力的象征。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開設一個小語種不僅需要前期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投入,還得回答方方面面的疑問。比如,小語種專業的人有沒有出路?
根據業內人士的看法,上海發展小語種的步子還不夠大,甚至已經落后了。以北京外國語大學為例,該校開設的非通用小語種達50多種。若和國外大學比,差距更大。美國哈佛大學開設有90多個語種,英國倫敦大學開設80多個語種,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和大阪大學開設有60多個語種。
如果上海的高校也要大力開設小語種專業,那么開設的“合理性”是什么?如何回應大量畢業生拋棄“專業”就業的質疑?
實際上,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早年都曾出于畢業生就業方面的因素,試圖在小語種專業降分錄取男生,結果引起極大爭議。
根據教育部規定,第一批次本科錄取時禁止區分男女劃線。
死守“男女平等”的招生底線,又要伺機尋求突破,目前,國內一些高校不得不取道提前批志愿,試圖在提前錄取批次做些調整。
不少專家認為,對小語種這類專業來說,如此幅度的調整只是“杯水車薪”。過高的女生比例和女生的就業偏好,讓小語種專業不得不陷入“有沒有市場用人需求”的拷問——其間接結果是,它會大幅延后更多小語種在高校誕生并為國家戰略服務的時間。
男生優勢明顯的理工科,女生也多了
1980年,恢復高考3年之后,女生仍只占23.4%;
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新入學的女生比重首次超過男生,達到52.9%;
2010年,考上大學的女生數量比男生多33萬人。在高分考生段,女生的比例也在大幅增長。
走進高等學府的女生不僅多了,而且還越來越強。
一些綜合類“985”高校,女生入學的比例已超過男生;拿獎學金、直研,尖子生的蹺蹺板正在向女生傾斜;除了文科,傳統以男生居多的理工科大學里,女生也多起來了;而以往以男生居多的碩士、博士教育階段,如今也上演著巾幗不讓須眉。
女生,正悄悄改變大學的生態。
女生未必只是應試能力強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分黨委書記方幗萍,曾任恢復高考后第一屆本科生的班主任。她告訴記者,當年這個專業的男女比例差不多是3∶2。但這兩年,男女比例基本達到1∶1。
在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這類傳統理工科院校,女生人數也呈上升趨勢。
剖析高校的“陰盛陽衰”,不少教育界人士一度認為,根源在于中小學的應試教育。由于基礎教育的考核偏重于知識點的記憶和運用,即便是物理、化學、生物這類帶有動手實驗性質的學科,在高考時也可以通過背誦、強化訓練獲得高分。在這種崇尚“聽話”教育和“死記硬背”的考核面前,活潑好動又不服管制的男生大多是失敗者,女生則因為更適應應試環境而取得不俗的成績。
如果換些科目,增加邏輯思維和動手能力的考察,女生就不會領先了?
一些帶教過女研究生和女博士生的高校老師覺得,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或者說,女生的能力被大大低估了。
方幗萍以她所在的生物工程專業舉例。生物實驗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學生的細心和耐心。比起男生的大大咧咧,女生其實很有優勢。
“你覺得在同一個實驗室里,做同類實驗,你和男同學的差異在哪里?”回答記者采訪時,華理的一位女生直接給出答案:干體力活不如男生。“男生一個人能抬得起的氮氣瓶,女生可能就需要三四個人合力搬。”
女生一多,理工男不再沉悶
當傳統以男生居多的理工科專業涌進越來越多的女生,不少“當事人”覺得,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比如,班級的氣氛活躍不少。
就讀復旦大學高分子專業的小吳同學說,班級里的男生大多和他一樣,比較羞澀。可有女生在,情況就不同了。“班級集體活動一般都是女生發起,她們組織大家聚餐、唱歌、打牌,同學間的互動因此多起來。”
華東理工大學的女生小丁則充分體會到“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好處——理工科女生和男生的相處模式比較像“哥們”,經常一起打電腦游戲。讓她頗為感動的是,冬天女生大多怕冷,宿舍熱水用量比較大,造成熱水機超負荷工作,經常會出現故障。有時候一棟宿舍樓中的四臺機器只剩一臺在運轉,這時,班里的男生就會在自己的宿舍樓打好熱水給女生送去。
“男女宿舍樓中間隔了一條商業街,男生常常從后門鐵柵欄的縫隙中和女生完成熱水瓶的交接,這也算冬天里的一道溫情風景吧。”小丁打趣道。
女生再強,就業壓力也大
對多數大學而言,女生過多引發的直接問題是就業難。和高校“陰盛陽衰”局面形成倒掛,用人單位更青睞招募男生。對女生來說,這是一種無可逃避的壓力。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院長劉憲權說,該學院去年新開的卓越法律人才實驗班共40個名額,招生時“在不突破公平底線的原則下盡了最大努力”,男生勉強湊夠四分之一。“過去總認為男生到高中以后可以冒出來,現在讀到研究生也冒不出來。”
最典型的是公檢法機關的崗位。要當公務員,先參加“國考”;要進司法機關,先通過司法考試。劉憲權說,經過兩大“天下第一考”的篩選,能夠留下的男生寥寥無幾。再加一輪面試,女生大多口齒伶俐,語言表達能力強。幾輪大戰下來,男生一敗涂地,用人單位只能“二選一”:要么不招人,要么招女生。
客觀地講,用人單位需要適應時間。以檢察院公訴部門為例。“法學專業的女生多了,有人也慢慢進入公訴員隊伍。一段時間后,女生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坊間甚至流傳著一則笑話:過去的“公訴處”,由于如今吸納大量女性就職變成了“母訴處”。而在法院里,一些受理調解工作的部門,也開始器重女性。
與工科對應的技術類崗位通常“男性優先”,“雖然工科女就業會遇到一些阻力,但從用人市場趨勢來看,一些過去被認為不適合女生就業的崗位,現在也開始慢慢接納女生。”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熊海貝教授以她熟悉的土木行業舉例,“雖然工作條件艱苦,但在這行做出頭的工程師里,已有不少是女性。”熊海貝認為,眼下的關鍵是要為女生爭取更多平臺,讓她們展示能力,加入職場公平競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