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公墓正式名稱是“新圣母公墓”,也稱“名人公墓”,是世上唯一對外開放、收費的文化景點。該公墓安葬著一些國人熟知名人,如赫魯曉夫、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芭蕾明星烏蘭諾娃、文學家契訶夫、果戈理、阿·托爾斯泰,還有蘇聯英雄卓婭、奧斯托洛夫斯基等。
日前我有一次赴俄拍攝的機會,我拍攝的重點就選在新圣母公墓。
走進墓園,映入眼簾的是那么多精美的雕塑。我看到一對青年男女擁抱著跪在一根高高的圓柱上,他倆一定有著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悲情吧?一尊紳士的雕像旁擱著劍和盾,是否他曾戎馬一生?一位母親摟著孩子沉重的垂下的頭,是什么讓母親如此傷感?還有一尊很大的雕塑,似緩緩拉開的帷幕,中間是個正在獻演的藝人,這尊雕塑色彩特別絢麗多彩……一個又一個的墓碑雕塑,講述著一個又一個不同的人生故事。
太豐富太精湛了,兩千來個墓碑雕塑各具特色。有個墓碑上表現的是逝者的一個投影,是的,人走了,影子還留在親人的生活之中。有個墓碑上是逝者的漫畫像和他的親筆簽名……
許多雕像和真人同樣大小,以至于遠處一位老婦人正在獻花時,我還以為她是一尊雕像呢。我去的前天正是俄羅斯特有的“送冬節”,掃墓的人可能比較多,所以墓地里擺放的鮮花很多,它們在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鮮艷感人。
俄羅斯還有一個風俗,親人祭掃時會在墓前留下裝在照相鏡框里的逝者生前肖像,真有一種“故人重逢”的感覺。四周一片寧靜,唯有我的防滑靴踩在厚厚積雪上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響;四周一片銀色,穿行在一個個十字架和雕塑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死亡也有一份永恒之美;公墓擁有一份永恒寧靜。”
我曾在德國黑森林地區的一個鄉村公墓里拍攝。那里的墓碑不大,但個個精致而各不相同,看得出都是精心構思的。他們不是在掃墓時才擺上鮮花,而是常年種植鮮花。那天我去時,兩個青年義工正在每一個墓前的鮮花上悉心澆灌。
從俄羅斯拍攝歸來,恰逢清明時節,我隨兄姐一起去掃父母的墓。只見四周墳墓的紙錢燒得煙霧騰騰,PM2.5是大大超標了,人在九泉之下還得受此霧霾。當然家屬是好心,“讓死人多得些錢財”。中國的千千萬萬個墓碑樣式千篇一律,偶有幾個百萬元級的豪華墓塚,又是驚人的雷同:占地大、墓塚高,一對大石獅加上圍欄,只見財氣不見文化。不過大大小小的墓前供品倒是同樣的豐盛講究,“吃在中國”的文化在中國公墓里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公墓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幸好不是民族文化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