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文/孔屏 我在咨詢室見到一家三口的時候,孩子低垂著頭,媽媽哭喪著臉,爸爸抱拳在胸前,一副事不關己的神情。 等我坐好,這位爸爸突然把自己的椅子往后一撤,離我更遠了,而且雙手繼續抱在胸前。 “您是不是孩子的爸爸啊?”我問。 爸爸很不悅地反問我:“這還用問嗎?” 我微微一笑說:“瞧瞧您這架勢,拒人千里的樣子,我感覺您不像是孩子的爸爸啊!” 爸爸冷冷地說:“是她媽媽逼著我來的,我壓根兒就不想來。” “您是覺得孩子沒什么問題不需要來,還是您認為我們的心理咨詢對您是無益的?” “我承認孩子有問題,但孩子一直跟著媽媽,我覺得我沒有必要來,她們娘倆來就可以了。”爸爸直言不諱。 “非常感謝您的坦誠!”我說,“我或者可以理解,您雖然是孩子的親爸爸,也承認孩子存在的問題,但您并不怎么愛自己的孩子,所以在解決孩子的問題上,您是被動的。” “哪個做父母的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爸爸立即反問我。 我真誠地說,“既然孩子確實遇到了問題,既然您已經來到了我們的咨詢室,既然您疼愛自己的孩子,您是否可以放下內心的芥蒂,我們一起談一談孩子的問題,看看下一步到底怎么辦呢?” 媽媽一個勁兒地給爸爸使眼色,爸爸終于說“好”,同時自覺地把椅子往前面移了移,雙手放在了膝前。 “謝謝您!”我由衷地說。 “您上初一的寶貝因為失戀而出現自殘行為,您對這件事是怎么認識的呢?”我把問題拋向了爸爸。 爸爸搖搖頭說:“女兒對我來說很陌生,她出生后我就調到北京去工作了,一年也回不來幾次。” “也就是說,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您基本上是缺席的。因為您的缺席,家庭少了一根支柱,孩子一直以來缺少父親的呵護,孩子因此缺少安全感,缺少父愛的滋養。等她長大了進入青春期,她是不是特別苛求異性帶給她的安全感,特別需要異性的呵護呢?” “或許吧。”爸爸回應道,“我只知道掙錢給她們娘倆花,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 “寶貝,你爸爸說,他是很疼愛你的。”我轉向孩子,“那么,你感受到爸爸的愛了嗎?你希望爸爸怎么樣對你?” 孩子的眼圈突然紅了,小聲說:“我從來沒有感受到爸爸的愛,在我的記憶里,爸爸甚至不曾牽過我的手,但我還是非常希望他在濟南工作,能和我們在一起。其實,我媽媽常常一個人偷著掉淚,我很想幫媽媽,但又幫不了,心里特別難受。” “你曾經的男朋友是不是能夠很好地傾聽你,但后來他又離開了你,使你更加孤獨無依?”我的問話一出,女孩子就哭了。 “您一個人逍遙在外,忽略了妻子,也忽視了孩子,讓兩個女人的感情無處寄托。”我再一次把話題轉向爸爸,“您就是這樣愛她們的?您就這么一直愛下去嗎?” 爸爸搖搖頭,伸手摸摸孩子的頭發,動情地對孩子說:“都是爸爸不好!爸爸以為給你和媽媽足夠的錢花就夠了,爸爸爭取盡快調回濟南,好好地疼愛你和媽媽。你答應爸爸,以后不要傷害自己,給爸爸機會來愛你,好不好?” 我趕緊說:“趕緊站起來,擁抱您的妻子和女兒吧!” 爸爸站起來,張開雙臂,妻子喜極而泣,拉著女兒,投入到爸爸的懷抱中…… (孔屏: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應用心理學教授,著有家庭教育專著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