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7 10:12:09
張悅群
盡管由于歷史、文化、地域、語言等差異,海外語文教材的訓練設計呈現出不同的個性特征,但它們都有一些相同的共性特點。
(一)生活化
海外語文教材練習設計比較重視生活情境,它不是機械地、空洞地進行浯文訓練,而是把這種訓練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使他們感到可親可近,把語文訓練的讀、寫、聽、說變成十分自然的事。
例如,美國一所中學6年級(相當于我國初中1年級)《語言》教材第八章《描寫》部分,設計丁這樣幾道題:“寫幾句話描寫你的班級或家庭,注意正確使用集合名詞”,“寫幾句話描寫你上一次做菜的情況。你燒了什么菜?蛛道怎么樣,注意正確使用逗號”,“假設暴雨使你們所在的城市遭了水災,寫幾句話描寫水災的后果。檢查一下,確信名詞復數和所有格形式都使用正確”。上述幾道練習題要求學生描寫的對象、情景都是學生所熟悉的,學生使用語言進行描寫不會感到無話可說,而只會在“怎樣才能描寫好”上下功夫。
再譬如德國《現代德語》第七冊教材有一道“角色表演”題,題中設計了五則情景,這五則情景都是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常會碰到的事:全家去郊游,但各人要去的目的地不一致,意見不統一;排隊買點心時,有人“插隊”,發生爭執;母親要孩子幫助做家務,孩子不樂意等等,讓學生扮演角色進行對話。一旦做起這樣的練習,學生會很快地進入生活,忘記是在進行語文學習。像這類把語文訓練和生活緊密結合的練習,在海外語文教材中隨處可見。
生活離不開語言;語言訓練一旦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就會變得具體、自然而又生動。
(二)趣味化
青少年的天性活潑好動,呆板的、枯燥的、程式化的訓練為他們所厭惡。但讀、寫、聽、說語文能力的提高又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怎樣才能讓學生樂于接受長期的、大量的訓練,這確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在訓練設計中,加強趣味性,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德國語文教材中我們看到了很多游戲性的練習。第七冊“說寫綜合訓練”單元中有觸摸游戲(在書包里放一樣東西,讓其他同學觸摸后描述該物件)、攝影游戲(一人扮“鏡頭”,一人扮“快門”,“快門”說“開始”,扮“鏡頭”的學生睜開眼掃描一秒鐘后描述眼見的某種物體)、人物描述游戲(4個盒子中分別放上寫著名字。職業、形容詞、動詞的4種卡片,學生從每個盒子中任抽一張,根據所抽內容,發揮想像描述這個人物)。試問,有哪一個學生會拒絕這樣的趣味訓練?整個“說寫綜合訓練”單元屬于游戲性、活動性的訓練占了絕大部分,我們可以想見課堂上學生們踴躍參與的情景。
在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等國的教材中,充滿趣味的語文訓練題比比皆是,但語文訓練的科學性、嚴密性、準確性并沒有因之降低。這種寓“莊”于“諧”的訓練設計,有助于提高學生參加訓練的積極性與。
(三)現代化
海外各國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是名家名作。這些經典性的作品,雖然時代久遠,但無疑是學生學習語文“含金量”極高的典范之作。在一代又一代的語文教材中,它們有著重要的地位。但語文教材的訓練系統,卻不可能幾年、幾十年的都沒有變化,在保留傳統的行之有效的訓練手段與方法的同時,應該根據當代社會的變化、當今學生的特點,不斷更新,及時引進現代的、科學的訓練手段、方法及內容。
德國教材中有利用電視畫面對學生進行觀察和想像的說話訓練;澳大利亞教材中有制作廣告的專題訓練;俄羅斯教材中有制作廣播劇的練習。日本教材中有要求學生在選讀描寫現代社會、未來社會的文章后,寫一篇描述“21世紀是怎樣一個社會”文章的寫作題。在美國,要求學生運用電腦進行寫作,制作多媒體課件等等的訓練更是屢見不鮮。這些訓練給學生以時代感、先進感,也是讓學生積極地、自覺地參與訓練的一種驅動力。
(四)實踐性
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語言,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習語言,是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一條最佳途徑。國外語文教材很注重訓練的實踐性。
在法國教材中,要求學生學完有關諺語的課文后,搜集幾個關于反映天氣的諺語,還要求根據課本上諺語的樣式,嘗試發明諺語。在俄羅斯教材中,要求學生根據課本上的寓言排演戲劇、廣播劇;將托爾斯泰改寫的寓言與克雷洛夫改寫的伊索寓言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嘗試對托爾斯泰改寫的寓言以散文形式寫出寓意,對克雷洛夫改寫的寓言以詩歌形式寫出寓意,此外還要求以相近的諺語寫出寓意。在英國教材中,有些練習直接把學生推向社會去鍛煉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初中英語第二冊設計的專題是《新產品上市》,這一綜合訓練從調查市場需求,到考慮商品生產、商標確定、包裝設計,再到發動媒體推銷產品,大做廣告宜傳等等,設計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獨立完成。
完成這些練習,學生必須動腦動手,充分應用已有的和現學的知識與技能,反復歷練,進而提高自己的語文能力。
(五)開放性
當今社會由于知識量的激增,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電腦文化的高度發達,學校教育教學思想、方式在不斷更新,語文訓練的觀念、手段也在發生著變化。囿于課本、囿于課堂、圃于家庭進行訓練完成作業的格局已大大突破,開放性的訓練越來越多。
一個9歲的中國孩子去美國讀書要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是《中國的昨天和今天》、《我怎么看人類的文化》等論文的撰寫。完成前一篇文章,這孩子打印出2O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 形文字,從絲綢之路到五星紅旗,……熱熱鬧鬧。文章分出了章和節,最后還列出了參考書目。完成后一篇文章,這孩子用電腦打印了lO頁,自己設計了封面。孩子是這樣給文化下定義的:“什么是文化?其實特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為了完成這兩篇文章,這孩子去了很多次圖書館,查閱了很多書,但作業畢竟完成了。老師留在孩子作業上的批語是:“我布置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進入的境界。”
這孩子小學畢業時已經能熟練地在圖書館利用計算機和縮微膠帶系統查找他所需要的文字和圖像資料了。
這種訓練方式、訓練要求,是我們不敢想像的,但在美國人們并不感到奇怪。
傳統的語文訓練只是在一個劃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腳。其實,學生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這也就是我們提倡的“大語文教學觀”。充分拓展學生的空間,延伸他們的學習時間,盡可能地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學生的潛能才能完全挖掘出來。這種“開放式”的訓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
(六)滲透性
中外母語教材教學目標中一致認為,在進行語文教育的同時.應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倫理、情感諸方面的教育。這種教育,不應是生硬的、附加的,而應貫穿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自然地和教學內容糅合在一起。訓練設計中如何體現這種教育?國外教材中也有不少精彩的例子。請看日本教材中的一道練習題:一位讀者來信陳述:在空地上作扔球游戲的孩子砸碎了我家的窗戶玻璃。因為他們是孩子,我決定不責備他們,也不需要他們賠償。正當我以為他們過來拿球會向我道歉時,一個孩子跑過來就是一句:“一塊玻璃多少錢?”本打算只要真心道歉便原諒他們的我被激怒了,大聲地訓斥了他們。憤怒之后,我茫然若失,自以為有錢便可以擺子一切的所謂“現代兒”,他們到底怎么想的呢?
為引起學生的討論,編者又設計了3種看法。
小西:我覺得打碎了玻璃,賠償是理所當然的,來信者說她對人家問“一塊玻璃多少錢”感到不快,你們認為這正常嗎?
中村:孩子們道了歉就可以原諒他們,依我看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最終還是要賠償的。
山本:我覺得既然打擾了人家,就理應先說”對不起”。
練習要學生根據來信和這3種看法,進行分組討論。學生的討論會圍繞著這些問題展開:該不該賠償,不賠償是否有可能,只賠償不道歉行不行,怎樣做才是最恰當的等等。通過討論,學生的思辯能力、表達能力會得到鍛煉,思想品德教育、文明禮貌教育也蘊含其中,收到“一石雙鳥”的功效。
(七)指導性
國外母語教材練習注重指導性。這方面例子很多,請看美國8年級文學教材短篇小說單元對“寫作過程”的指導。教材按寫作前、寫作中、寫作后等步驟對《寫一件有趣的往事》一文的寫作過程進行詳細、具體的指導。
寫作前
1.哪件事真的很滑稽可笑?看一下本單元的故事,仔細閱讀,然后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描寫這件事情的?為什么很有趣?
2勾畫情景。畫一條表示時間的長線,將發生的事情按先后順序排列。
┌───────────────────────┐
│學生示例 │
│晚飯螞 我用又 媽媽起 我把肉糕 媽媽兩個星期│
│螞讓我 于又起 身去接 胡亂塞進 后在我的抽屜│
│吃肉糕 肉糕 電話 抹于 里找到襪子 │
│/ / / / │
└───────────────────────┘
初稿
1.以意想不到的話開頭。
┌──────────────────────────────┐
│學生示例
有些東西你不想吃,你家又沒有狗.量好的處理方法是什么?聽 │
│著,我來教你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最起碼我認為那是最簡單的。│
└──────────────────────────────┘
2.補漏洞。在信中加上幽默的對話、富有色彩的描述、富有想像力的語言。
3.制造懸念。將你的朋友一點一點引入高潮,使他急于知道下文。
4.信的結束內容。講完故事后,問幾個問題。例如,他(她)在類似情況下會怎么辦?
修改和校對
1將文章放一兩天再閱讀。假設你剛收到這封信,思考下列問題:開頭吸引你的注意力嗎?事情過程有沒有按邏輯安排?事情有趣。幽默嗎?
2.校閱。檢查拼寫和語法。
提示作者
有沒有用形象生動的形容詞和主動動詞描繪情景。
選擇發表方法
1.寄給生活在另一座城市的朋友。
2.大聲讀給同學聽,觀察反應。
回顧寫作過程
1.“時間線”有用嗎?為什么?
2.你是如何制造懸念的?
3寫作中最難的是什么?請解釋說明。
之所以用較長的篇幅作介紹,是為了完整地反映指導的全過程。
這種指導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用實例進行示范,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分階段、分步驟地進行。這一做法有效地增強了學生完成寫作任務的興趣和信心。學生要過“河”,訓練指導給他備了“船”,架了“橋”,并且引導他一步一步向前走。
國內初中語文教材也常讓學生寫作此題,或者是只提要求,不作指導;或者是雖作指導,而不具體,尚不能體現學生的”練”是在教師與教材的指導下進行實踐、操作的。
(八)合作性
國外母語教材訓練系統,十分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助。一般的作業都有“討論”。“小組討論”“交換看法”“相互批評”“座談”等形式。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強調合作性,正是語言本質屬性的體現。這種有效合作,不但有助于學生的學習,而且可以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善于和他人相處,懂得尊重別人的意見,具有團隊精神,能與他人合作,這是21世紀對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之一。訓練系統強調合作性,意義是多方面的。
研究國外母語教材的個性,井和我國教材相比較,我們不難發現本國教材有待改進的地方。這對于我國教材訓練系統的進一步完善無疑大有裨益。筆者相信,通過對國外母語教材的深入研究,虛心吸收他國教材的長處,一定會使我國母語教材的建設帶來新的變化,更能適應漢語的教學要求和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