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課與一般語文課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摘要:誦讀課相對于語文課而言,在“讀”的方面要求更高,對老師的要求也更專業(yè),在課文解讀上不要求面面俱到。誦讀課與語文課從本質上來說,二者又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在語文課上,也要加強誦讀教學。
關鍵詞:誦讀課 區(qū)別 聯(lián)系 加強
“誦讀”一詞的基本含義是:讀出聲音來。古有《三國志·吳志·闞澤傳》:“﹝ 澤 ﹞常為人傭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亦遍?!?/span> 唐朝韋應物《學仙》詩之二:“仙人變化為白鹿,二弟玩之兄誦讀?!爆F(xiàn)代文學家夏丏尊、葉圣陶 《文心》十四:“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后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諸如此類的文章中都提到了“誦讀”。
現(xiàn)在,小學與初中的課程中都設有誦讀課。那么誦讀課與語文課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區(qū)別:
第一,誦讀課相對于語文課而言,在“讀”的方面要求更高。
語文新課標中每學段的“誦讀”的不同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條,貫穿四個學段。此外四個學段各有具體要求:
第一學段:“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钡诙W段:“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50篇(段)?!钡谌龑W段:“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第四學段(初中):“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span>
談到誦讀,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國藩談到自己的誦讀體會時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笨梢?,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jié)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尤其表現(xiàn)在文言文的誦讀上。
文言文字少而意思深,單音而韻味長,需要通過放聲誦讀,才會記得牢靠,有利于進一步理解。我們以陸游的《示兒》詩為例,做一點指導。首先,了解詩的背景,體會使人的感情。這是一首絕筆詩,表達了使人對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偏安江南的備份,也表達了使人對收復中原、統(tǒng)一國家的信念。詩的感情基調沉痛悲憤而又堅定樂觀,誦讀時要語調凝重,語速緩慢。然后,分清節(jié)奏和重音,做好記號?!?/span>
第二,誦讀課的教學對老師的要求更專業(yè)。
目前絕大部分中小學誦讀課程存在著不加選擇大把抓的問題,而且有些學校不僅要孩子通篇背誦《弟子規(guī)》《三字經》,而且還要背誦《孟子》等四書五經的內容。而且學校的誦讀課程也往往都是由語文老師來上的。“因為語文老師相對來說,比較懂這些國學知識。”一位小學校長如是說。
因為沒有專業(yè)的老師來上課,很多學校往往把一些原本的經典誦讀課上成了語文課或者思想品德課。“比如,《弟子規(guī)》中的‘親有疾,藥先嘗’這句話,本來就不應該把這句話讓孩子來讀,但現(xiàn)在的問題是,不僅要求孩子們去讀,而且老師還在課堂上引經據(jù)典,一副不把孩子講得淚如雨下不甘心的態(tài)勢。”
雖然大部分中小學在開展經典誦讀課程時的做法尚值得探討,但也有部分學校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某小學開設的校本課程“國學誦讀與習字”就是一個很好的示范 ,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教師授課,該學校的“國學誦讀與習字”課程都顯得很專業(yè)。
上課的教材是學校自己編的,主要從《三字經》、《老子》和《弟子規(guī)》等中節(jié)選出來的。不同年級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而這個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經典誦讀和書法結合起來。在課堂上,首先是老師給學生們做簡單的講解,然后由學生誦讀,誦讀過后再結合社會上一些熱點進行延伸,最后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進行習字練習。上這種“國學誦讀與習字”課需要老師有深厚的國學素養(yǎng)和書法功底,一般的語文教師根本教不了。
第三,誦讀課在課文解讀上不要求面面俱到。
古代私塾給人的印象是,不厭其煩地念,滔滔不絕地念,搖頭晃腦地念,長聲短調地念。
誦讀在教學中,很是需要大動一番腦筋的。
開始可以欣賞,欣賞人家的準確字音,欣賞人家的悅耳聲調,欣賞人家的豐富表情。其次是領讀,要讀的聲音洪亮,韻律整齊,抑揚頓挫,氣語高昂。再次是釋義,理解大意,明確中心要表達的是什么思想和意愿。這些,都可以通過視頻片,也就是運用電化教學來實現(xiàn)。
總之,現(xiàn)實的誦讀課要上的生動活潑,有聲有色,有筆有墨,有影有形。要有古為今用的眼光和姿態(tài),將中華文壇的瑰寶接過來,傳下去。
其根本還在于一個“讀”字,不似語文課那么要從多角度分析,為完成三維目標而設置多個教學程序。
誦讀課與語文課是有區(qū)別的,但從本質上來說,二者又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一位學者提出了“以讀促學”的理念,受到了很到的反響。具體體現(xiàn)在加強語文課的誦讀教學:
1.加大誦讀的訓練量
教師在語文課課堂教學上,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以誦讀帶動講解,以講解促進誦讀。這樣才能使教學相得益彰,課本上的知識才能潛移默化地轉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對于比較簡短文章要求學生做到熟讀成誦,尤其是詩歌、情景交融的散文,漢語里面那種輕重緩急的節(jié)奏感,那種和諧悅耳的韻律感,那些詞匯美、句式美等,老師不要去多費口舌作講解,只要強調學生自己反復去誦讀就好了。讓他們在反復誦讀中去識字悟義,感受漢語特有的審美表現(xiàn)力,理解文章的內容、層次、主旨,從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2.加強教師的范讀
出色的誦讀就如同一首詞曲兼美的歌,營造出令人沉醉的藝術氛圍。于漪、李吉林老師的課上得十分出色,這跟她們注重范讀有很大的關系。加強范讀,要求語文教師要練好誦讀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熟練掌握朗讀技巧。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給學生一個高格調的藝術氛圍,才能激起學生的誦讀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對語文感受力。
3.講究誦讀的方法
要知道,語文教學最忌的是“萬人一面,千課一法”的教法。因此,誦讀一定要講究方法。還要給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有時要求學生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復、不顛倒、發(fā)音正確、口齒清楚;有時要求學生速度適宜,節(jié)奏恰當,順利流暢;有時要求學生理解誦讀,在誦讀時掌握詞、句、段其至全文的意義.有時還要力求讀出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優(yōu)美和諧的韻律和喜怒哀樂的感情。這樣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就能在學生頭腦中再現(xiàn)出來,學生就能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從而產生感情的共鳴,受到思想的教育。參與誦讀的人數(shù)和形式也要靈活多變,或一人,或幾人,或小組,或全班;甚至還可分角色誦讀,比賽誦讀;如果有條件在課堂上播放誦讀的錄音帶或錄相帶,就更能使學生讀興大發(fā)。
4.加強誦讀的指導和督促
要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誦讀習慣就必須進行強化訓練。每上一節(jié)新課課前一定要求同學預習,上課時一定要先檢查預習情況,指名試誦讀老師課前布置的課文內容,聽他誦讀的語氣語速是否合乎文意,斷句、間歇是否合理,口齒是否流利,表情是否豐富。誦讀得好的,當堂給予表揚,誦讀得不合要求的,要加以指導并讓他們反復誦讀,誦讀到合要求為止。
每上完一節(jié)課,一定要布置一些精彩文段讓同學讀,特別是對文質兼美的章還要求熟讀成誦,長期這樣堅持下去,學生自然會日誦不輟,養(yǎng)成一種認真讀書的習慣,書中的知識就會讀進腦子里面,以后寫起文章來就能夠左右逢源、運用自如了。
誦讀既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xiàn),也是一種美的創(chuàng)造,通過誦讀可以激發(fā)美感,讓人領悟和體驗美感。好的誦讀,能愉悅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還能讓讀者有一種成功的滿足感。要達到這種境界,首先要對誦讀產生興趣。許多中學生不會誦讀,主要的表現(xiàn)是讀的沒有語氣,沒有語調,沒有節(jié)奏;有氣無力,有聲無情,讓人聽了昏昏欲睡。不能誦讀就體會不到語言文字的妙處。中學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多為典范作品,文質兼美,希望我們的語文課堂多些朗朗讀書聲,讀出背影中凝結的父子深情,讀出濟南冬天的宜人溫情,讀出初春時節(jié)的新鮮活力,讀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悅……我們要讓學生動口動心地讀,讀出語文的美,這樣才能實現(xiàn)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積極、健康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