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文科的考生請捫心自問:為什么選文科?(附照片)
本報首席記者 姜澎 樊麗萍
高考填報志愿在即。對于早就選定文理科的高三考生來說,仍有一些信息值得關注。選文科的考生請捫心自問,選擇文科的理由是什么?
“理科學得不好,報考文科更容易上大學”“數學成績不錯,轉考文科更劃算,因為優勢比大多數文科生要明顯”……如果廣大考生和中學繼續把科目選擇作為追求升學率的博弈,恐怕就要付出“代價”。
從今年開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75所高校向社會公開就業質量“白皮書”。此外,上海市屬高校中,也有一些學校主動披露畢業生就業去向等信息。在披露就業信息的同時,大學“出口”對“進口”的倒逼效應開始顯現——考慮到就業的嚴峻形勢,眼下,部分高校正在調整文理科的招生比例,把更多的招生計劃投放到理科專業。
本報記者 近日走訪滬上部分高校,一些招生和就業部門的負責人也給出了雷同信息:僅考慮報考數和招生數,理科生上大學的機會要比文科生高50%以上,而就業率方面,理工科比文科的就業率要高20個百分點。
理科生高考錄取率比文科生高50%
如果把考上大學作為目標,到底是文科好考還是理科好考?與其“想當然”,不如聽數據說話。
這是記者從上海教育主管部門獲得的最近2年的高考招錄信息——2012年全市高考招生計劃,文科生招生計劃占招生總人數的31%,理科生占比超過60%;同年,報考文科的考生人數占了總人數的44.3%,理科生為55.7%。
2013年,高校招生計劃文理科比例和前一年大致相當,但文科生的報考人數占總人數46.6%,理科生53.4%。
“文科報考人數與理科生不相上下,但高校每年在理科生中投放的計劃要遠遠高于文科生。”上海市教委學生處副處長李長治說,光這一點就足以說明,文科生在高考中面臨的挑戰要遠遠大于理科生。
文理科招考人數的分布,直接反映在這兩年高考一、二本線上——“文高理低”,且剪刀差越來越大。
“如果所有的考生填報志愿都處于一種完美狀態下的話,理科生考上大學的機會要比文科生高50%以上。”根據一位長期從事招生錄取研究工作的學者的初略計算,從統計學的角度,單單看文理科的報考人數和招生錄取的計劃數,在2012年,理科生比文科生讀大學的機會要多56.5%。如果根據2013年的數據分析,理科生比文科生讀大學的機會要多74.5%。
“每年我們把所有擴招的名額都加給文科生,仍然不能使文科生的錄取率趕上理科生的錄取率。”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門一位長年從事招生就業管理工作的負責人坦言,對高校來說,這么做絕不是一個良性循環,因此,“調整就在眼前。”
今年4月中旬,趕在應屆生填報志愿前夕,市屬高校上海大學突然宣布,該校經管類專業從今年起不再文理兼收,只招理科生。上海大學的“樣本意義”在于,這是一所學科大類(不設農學和醫學)相對齊全的綜合類院校。根據校方給出的今年文理科招生比例,今年,滬上文科招生計劃(除藝術類)將只占全部招生計劃20%不到。
對于上大壓縮文科生招生數額的做法,一些高校負責人卻表示了贊同。“文科生決不能再擴招了。”一位新升本科院校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大約10年前,部分院校“升本”后為了走綜合性大學的道路,新增了一些當時被認為“萬精油”的文科專業。事后證明,這些專業不但無法做精、做強,一不小心甚至會上市教委專業預警的名單。
大學壓縮文科招生計劃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背景是:這兩年,上海報考文科考生的比例在持續攀高!2010年到2013年,文科考生占比分別為32.8%、36%、43.9%以及46%。
文科招生大戶,簽約率屢屢墊底
除了考大學難,敲開就業大門,對文科生來說也顯得日益艱難。
上海市教委學生處處長平輝介紹,以各研究生學科門類的畢業生就業進展來看,截至今年3月,滬上研究生群體中,哲學專業畢業生簽約率只有15.1%,歷史學14.76%,法學16.93%。“這些專業都是文科招生大戶,卻也是簽約率比較低的專業。”
部分文理兼招的專業,其簽約率似乎也低于純工科專業的畢業生。
至于本科生,差別更是明顯。截至今年3月的本科畢業生就業統計數據中,文學專業的簽約率低至9.2%,法學8.76%,歷史學稍高一些,達37.04%。
“現在這個階段,畢業生簽約率在20%上下是一個相對正常的狀況。如果過低的話,那就有可能影響全年就業率。”滬上一所高校的就業辦主任這樣告訴記者。
高職高專類的畢業生就業率,也存在同樣的狀況。材料能源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達到41.1%;制造業畢業生就業率27.24%,生化與藥品的就業率14.62%;同期,文化教育類的畢業生就業率只有9.88%,藝術設計傳媒7.85%,法學7.17%。
上海大學上周公布的2013年就業質量報告,披露了從2011到2013年期間該校研究生畢業生的供需比。按學科分類,工學的供需比分別是4.58、4.4、4.66,也就是說,工科畢業生在最近3年里,平均每人有4-5個就業崗位;經濟學為3.27、3.39、3.46。而法學為2.02、1.99、2.48;歷史學為1.9、1.87、1.91;哲學1.69、1.73、1.63——數據顯示,這三個學科的供需比,比藝術類還要低。
名校傳遞新動向:歷史系哲學系也想擴招理科生
最近幾年,名校對于純文科背景的學生越來越不看好。即便是文科尖子,也不例外。
在復旦大學,除了理科專業以外,幾乎所有的人文和社會科學類院系都實現了文理兼收。“復旦中文系在高考的時候不招收理科生,但是在自主招生中,就有理科生報考并且被錄取。”學校招生辦公室一位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復旦大學招生辦主任丁光宏認為,對復旦來說,文科和理科學生保持30%和70%左右的比例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狀態。“我們從2000年左右就開始實施這一做法了,至今沒有太大的變動”。
丁光宏坦承,校內不少傳統文科院系,包括歷史系和哲學系在內,已不止一次地向學校申請擴招理科生。但是,“按照教育部的規定,目前設定的比例已不適合再調整了。在研究生招生和國家人才培養層面,這些院系的需求應該得到了滿足。”
復旦經濟學院一直是文科尖子生填報的“熱門”。而今,這個學院正在收窄招收文科生的大門。
歷年來,經濟學院實行文理兼收,而文科生的招生比例一直為40%左右。記者在采訪中獲悉,該院在全國各地招收的一些文科高分生,入學后的成績并不理想,屢屢出現高中文科尖子大學排名墊底的情況。“如今,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經常要用到數理分析和統計學等工具,缺少科學素質的學生,或者是在理科方面有缺失的學生,入學后并不能很好地跟上。”學院一位相關負責人稱,學院曾希望過只招收理科生,但考慮到目前還有一些諸如經濟史之類的專業,所以保持一定文科比例的招生。
相比復旦,上海交大的文科生比例要更低,每年招生人數中,文科生大約占招生總人數的10%左右。上海交大招生辦主任鄭益慧教授介紹,按照學校規劃,上海交大發展的是“精品文科”,每年的文科生招生數量本來就比較少。“未來,學校有繼續發展特色文科的設想,但不會大量擴招文科生。”
除了這兩所滬上名校,文科考生比較熱衷幾所高校,如華東師大、上海財大、上海外國語大學等,近年來也調低了文科生的招生比例。
上海外國語大學從2011年到2013年間,投放到上海的招生計劃中,文科考生占比持續走低,從2011年的40.2%將至2013年的33.2%。
上海財大的上海招生計劃中,文科基本占比基本維持在25%上下,2012年達28.6%,去年又回落到25.3%。
“文科生不懂數學,今后將寸步難行”
今年,教育部將出臺高考改革新方案。未來,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已是鐵板釘釘。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則,業內預計,高考新方案最早投入實施也得2017年。但實際上,大學并沒有苦等3年的“耐心”。不少關乎人才培養的教育改革措施和招生政策調整,早就已經開始了。
以同濟大學為例,該校從今年秋季將開設一個全新的人才培養方向——工程法學。記者獲悉,該專業方向將由土木工程學院和法學院聯手打造。讓老牌工科專業和法學結合,旨在為司法系統輸送一批具有工程背景的高層次法學人才。
“不少法院院長反映,現在有很多涉及房地產和工程管理的官司,案件標的都很大,但無論是法官還是律師,由于缺乏工科背景,在訴訟和辦案時遭遇很大的困難。”同濟土木學院的一位負責人介紹,根據初步的人才培養方案,這一專業今后掛在該學院下,清一色招收理科生。而下一步,土木學院還將醞釀和經管學院聯手培養高層次的工程管理人才。但無論是跨界培養,還是開辟復合型專業,這位負責人稱,“學生有扎實的數理基礎是根本前提”。
同濟大學教務處處長李曄教授介紹,作為一所以理工見長的綜合類院校,該校近年來并沒有“重理輕文”,而是提倡“文理兼修”。和一些高校專業謝絕文科生不同,這兩年來,同濟倒是有更大膽的嘗試:一些傳統只招理科生的專業,如建筑學、城鄉規劃、歷史建筑保護以及風景園林等,紛紛向文科生開放;另一方面,英語、日語、法學、新聞傳播也開始向理科生敞開大門。
眼下,同濟的部分文科專業還在轉型中。“閉上眼睛想想,在信息時代,今后有多少就業崗位是只需純文科背景就能勝任的?!可以說,文科生不懂數學、不懂計算機,今后將寸步難行。”李曄以該校的新聞傳播類專業舉例。眼下,傳統媒體紛紛向新媒體轉型,對人才的要求和過去大不相同。由此,高校也必須“順勢而動”,他透露說,聚焦新媒體發展,今后同濟的新聞傳播類專業將和軟件專業一起聯手培養人才。
高中文理分科,始于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以后,正值工業化生產時期,國家需要大量的人才。按照蘇聯模式進行文理分科,被認為是工業化時期人才培養最便捷的方式。
但30年后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認識到,分科教育客觀上局限了人們的知識面。在互聯網時代,大量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往往產生于交叉學科間,而對新一代大學生來說,具備寬泛而扎實的基礎知識,無論是對于升學還是就業,都越來越重要。
【相關鏈接】 文科就業難于理科,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現象
美國知名調查機構Payscale最近發布2013年~2014年129個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薪資排行榜。其中,教育專業畢業生的薪資顯得尤為不樂觀,兒童與家庭研究專業排在倒數第一位,畢業生年起薪為30300美元;倒數第二位則是小學教育專業,年起薪為32200美元。
在美國這份榜單上,前10位全部被理工科占據。其中,工科專業占據7席,包括石油工程、核工程、化學工程、航空航天工程、電子工程、電腦工程、機械工程;理科占據三席,包括精算、計算機科學、物理。薪資最高的石油工程專業年薪達到10萬余美元,超過最后一位兒童與家庭研究專業7萬美元。
另外,在美國榜單的倒數10名的專業中,除了運動員訓練、烹飪藝術等難以歸類外,大多數是文科專業,同屬于人文學科的藝術類專業畢業生起薪同樣不樂觀。
在英國,文理科學生畢業后薪水的差別很快就能顯現。據統計,畢業6個月以后,理科生很快就能拿到高薪水,其中有眾人皆知的醫科,也有IT相關產業。就業較難的文科生們不能馬上找到工作,因為需求量少,薪水便不會很高,文學專業和心理學則是墊底。
在新加坡,理工類畢業生就業前景同樣看好。根據新加坡教育部2012年的高校畢業生調查顯示:牙醫、藥理學、護理學、醫學類、商業管理類、電腦工程類、法律類等專業就業形勢好,醫學類就業率高達100%,法律類也有98%,工業設計類就業率最差,但也達到了84.4%。這些行業就業好,也表現在大學生畢業生的起薪上,其中商管類月薪起薪達3868新加坡元,電腦工程類起薪3356新加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