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考作文命題的格局及方向
江蘇省東臺中學 王兆平 胥照方224200
一、江蘇九年高考作文命題印象
江蘇省自2004年實行自主命題至今計九年,分別命立了以下高考作文題
04年的話題作文:水的靈動,山的沉穩;
05年的話題作文:鳳頭 豬肚 豹尾;
06年的命題作文:人與路;
07年的命題作文:懷想天空;
08年的命題作文:好奇心;
09年的命題作文:品味時尚;
10的命題作文:綠色生活;
11年的命題作文:拒絕平庸;
12年的命題作文:憂與愛。
不難發現,九年來,江蘇高考作文的命題,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從命題形式上看,明顯的是由話題作文走向命題作文
除04、05隨全國“話題作文”風潮而采用話題作文的命題形式外,近7年,江蘇一直采用命題作文。且一般都為“材料+命題+作文要求” 的復合式命題作文。要求一般都為“三自”,即“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字數不少于
話題作文,是提供一段文字材料為“話題”,根據這個話題的規定內容,進行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的“三自一不”作文。它幾乎沒有審題的難度,最大限度上讓學生暢所欲言,可以充分展現學生的才情和個性化寫作素養。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話題作文的種種弊端也日益明顯:開放度太大,容易套作,假大空現象泛濫。于是話題作文的提升優化就成了必然的趨勢。“提示材料+關系型話題+三自原則”的復合式話題作文就應運而生。如2004年江蘇高考作文: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水有水的性格——靈動,山有山的性情——沉穩。
水的靈動給人以聰慧,山的沉穩給人以敦厚。
然而,靈動的海水卻常年保持著一色的蔚藍,沉穩的大山卻在四季中變化出不同的色彩。
請以“水的靈動,山的沉穩”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話題包括兩個方面,可以只寫一個方面,也可以兼寫兩個方面。②立意自定。 ③文體自選。④題目自擬。⑤不得抄襲。
考題提供“水的靈動給人以聰慧,山的沉穩給人以敦厚”兩句富有哲理的話,給所有考生以思考的起點與思考的方向,也給考生以思考的自由空間。考生調遣自己思考世界的材料,有話可寫,有感可發,有情可抒,有理可議,也有景可狀。當然,思考要見深度,要見新意,又確乎不易了。
命題作文是一種傳統的命題樣式,是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指定題目所規定的范圍、內容、體裁等要求來寫作一定規格的文章。它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將學生的審題能力、構思能力、選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最大限度地表現出來,能夠有效地遏制假大空的套作和宿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才的選拔。但是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學生的思維特別是想象力和創造思維受到嚴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于是“材料命題+三自原則”的情景復合式命題作文又應運而生。比如2012年江蘇高考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孟郊)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
在這些神圣的心靈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強烈的愛,像激流一般飛涌出來。甚至無須傾聽他們的聲音,就在他們的眼里,他們的事跡里,就可看到生命從沒像處于憂患時的那么偉大,那么豐滿,那么幸福。(羅曼 羅蘭)
請以“憂與愛”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選;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這樣的情境式命題作文,取話題作文之“精華”,去話題作文之“糟粕”,嚴而有有度,定而不死,在一定范圍上提供給學生更自由更廣闊的空間,激勵學生創新寫作,張揚個性。同時又能使“命題作文”能夠集中表達,有利于優秀作文的選拔和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
2.從命題趨向來看,命題逐步向簡明平實,貼近學生生活轉變。
首先表現在題目本身,從“山的沉穩水的靈動”的虛實結合空靈飄逸,到“憂與愛”的平實簡明質樸精練,體現了命題者對優良文風的追求。從追求積淀深厚、文采浮華,逐步向追求嚴謹樸實、生活氣息濃郁的文風轉變。那種一度在高考中盛行,并深受閱卷老師青睞的,看似“文采飛揚、學識滿腹”的所謂文化散文,正逐漸失去市場。那種“在古人堆里‘討生活’,在名人典故中‘亂打滾’,到處引用名言警句濫抒情瞎議論”的華而不實的文風得到根本的轉變。
其次表現在作文的選材方面,特別是最近三年的作文題,命題者不斷向我們傳遞著這樣的信息,高考作文的選材必須貼近自我,貼近生活,關注社會,保持與時代最緊密的聯系。強調作文一定要抒寫真實的生活,表達真實的思想和情感,不要胡編亂造。生活是寫作的唯一源泉。指導學生寫好作文必須從生活的源頭抓起,作文的素材源于生活,作文教學必須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提煉生活。這進一步凸顯了高考作文對整個中學作文教學的導向和引領作用。
07“懷想天空”評卷過程中碰到的一篇“寫自己與父親一起割麥子”的文章,語言較為一般,但生活氣息很濃,第一位評卷老師給36分,第二位評卷老師給42分,第三位評卷老師給38分,電腦判定37分,可到了江蘇省高考作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教授手中,一下子變成53分!(滿分60)
從37分到53分,16分的差距!落差如此之大,令人頗費思量!
這預示著一種導向。正如
從2008年的“好奇心”,到2009年的“品味時尚”,再到2010年的“綠色生活”,2011“拒絕平庸”,2012年“憂與愛”。連續5年的作文命題,無不緊扣時代和社會熱點,貼近學生生活。著力引導學生走出書齋,緊跟時代跳動的脈搏,關注社會生活,并能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心靈去感悟生活,用思想去思考生活,用行動去創造生活。再用自己手中的筆去記錄生活,讓寫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二、江蘇未來高考作文命題大格局
生活化是作文的方向,江蘇近幾年高考作文的方向是對的。于漪說過:“一個好的作文命題,它能開拓學生心靈的窗戶,打開學生記憶的閘門,開拓學生廣闊的視野,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1.人與自我,如“拒絕平庸”、“人與路”、“好奇心”、“鳳頭豬肚豹尾”等。
2.人與他人, 如“憂與愛”、“人與路”、“懷想天空”等。
3.人與自然, 如“綠色生活”、“山的沉穩,水的靈動”、“懷想天空”等。
4.人與社會, 如“憂與愛”、“品味時尚”、“懷想天空”“拒絕平庸”等。
未來命題,應當還是這一方向,還在這一框架內。
追求質樸文風,強調寫真實的人生,是作文教學正本清源的關鍵所在。過去那種提到一個圓十萬考生八萬寫月亮還有兩萬寫西瓜的現象,那種每到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韓軍對此也有與筆者相近的說法,他強調“呼喚回歸‘真實、自由、個性’的‘人文’之本,具體說,無非就是讓學生說‘人的話’——真實、自由、個性的‘人性’之話,做真實、自由、個性之人。這才是真正的返語文教育的‘人文’之本。”
著名學者杭州師范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
可以這么說,中學作文教學借助高考這根強有力的指揮棒“正本清源”時代已經到來!生活作文應該是未來高考作文的大勢所趨。
未來高考,在作文的選材上,我們要引領學生拋卻投機取巧,離生活近點,離社會近點,離未來近點;離“政治”遠點,離”古代”遠點,離”范文”遠點。要引導學生從“回到古代,復述經典”的寫假,假寫到“回到現代,描寫當下”的寫真,真寫,寫真實的人生。
但同時,我們又必須明確,我們強調“生活化”的理念,絕不是說學生習作不要立意。特別對高中學生而言,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素材去領悟所表達的中心,從要表達中心的高度來觀照生活,并對生活素材進行詳略、取舍的加工,進一步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從而提高表達生活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寫出高品位的“表達真情,表現生活”的好文章。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開頭前面提及的那篇作文,專家雖有定論,但下面仍“余音裊裊”的原因罷。
作文的生活化,在于我們引領學生真正地走進生活,感悟人生。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沒有孤立于生活之外的語文,特別是作文,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在實際實踐中現成的,如果沒有實踐,又怎能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來呢?
三、江蘇高考高分作文的方向
一是立意的高遠是高考作文成功的第一關鍵。對人類精神天空的思考和人類好奇心的逆向的思維,以及對當今社會時尚元素的“定義”。近幾年滿分作文的立意或以深為美,或以新取勝,或以奇大放異彩。文章以意取勝,意勝則文勝。高考作文更是如此。江蘇高考作文專家
二是理性思維的光芒會讓你的高考作文撼人心魄。高中作文思維訓練的重點在理性而非感性。作為指揮棒的高考在這方面不能不有所“表示”。江蘇高考作文從第一年的《水的靈動,山的沉穩》到今年的《憂與愛》,我們很容易看出江蘇高考命題對這樣極具思辨性題目的鐘愛。但無庸諱言,若干年來高考高分作文包括所謂“滿分作文”,在這方面常有明顯的不足。而反讀近幾年江蘇滿分作文,它們給我們的最大的感覺就是“過癮”!何由?最最重要的還是由于作者思維的洞穿力,分析力。理性的思考,深度的挖掘,會讓你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會讓你的文章充滿生命與力量,也讓我們感受到思想著的美麗。
三是語言的激情洋溢大氣磅礴會讓你的高考作文顯現先聲奪人的審美形態。曹丕說:“文章以氣為主”。清代著名學者姚鼐則認為文章應創設出這樣的境界:“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騏驥。”(姚鼐《答魯挈非書》)近幾年江蘇滿分高分作文正是如此,它們在努力追求著這樣的品格:或氣勢磅礴,撼人心魄;或汪洋恣肆,令人嘆服;或詼諧幽默,耐人尋味。
四、今年還考命題作文嗎?
不一定。雖則江蘇七年來一直考,命題作文也確實有他的好處。但有一點值得注意。2012年全國17家高考作文題目,唯江蘇采用命題作文,其余各省不約而同均為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能給考生提供一定的條件性和情景性,對于作為非常嚴肅的選拔考試的高考而言,具有更大的真實性與檢測性,其“信度”比其他命題樣式更高。江蘇近三年高考閱卷組拿出的高分“樣板”作文,多次出現抄襲的問題,社會影響較壞,命題專家們非常頭疼。樣板尚如此,一般的就更難說了。因此,明年或不久的將來,筆者認為江蘇很有可能在堅持貼近考生生活,讓他們有話可說的情況下,開禁“新材料作文”這一形式。
新材料作文這種提法主要是針對2006年高考全國卷的甲卷和乙卷的作文題。這種作文題不同于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材料作文。那時的作文限定文體,要求全面把握材料,寫作時不能拋開材料,行文中必須引用材料。2006年的作文題這些限制都沒有了,所以我們才把這樣的材料作文稱為“新材料作文”。
這種命題形式從本質上講,是材料作文,但是從表現形式上講,又與話題作文類似。它給定材料,但不給定話題,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樣“過窄”,也不像話題作文那樣“過寬”。它既繼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優點,又彌補了材料作文的缺陷。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體,而現在是文體不限;都有最佳立意,而現在的可有多個立意,不存在最佳立意。
新材料作文在選拔上的優點是不僅可以防止考生宿構,而且還能看出考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單位時間內的寫作能力。客觀地講,這些均優于江蘇近年來一直堅持的組合式命題作文。它給考生提供一定的條件性與情景性,在具有特定環境規定下的考生作文,具有更大的真實性與檢測性。這種情景,其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為考生規定范圍、提示思維方向,考生的審題、立意、行文必須以此為依據來進行,而不能信馬由韁,這樣考生就很難猜題押題。另外,增加了考生審視材料與擬定標題的環節,將讀與寫結合起來,有利于強化考生的審題意識,培養他們提煉主題的能力。